「香港是孕育世界知名建築師的聖地,不只有著名建築,連墳場、垃圾站這書都包攬。」—— 馮永基

「Zaha Hadid 的起步點就是香港」,建築署前高級建築師馮永基形容香港是孕育「世一 」建築師的英雄地。有「曲線女王」之稱的Zaha Hadid作品遍佈全球,而理工大學的創新樓可謂她最為人熟悉的香港建築作品;「Norman Foster能蜚聲國際都是因為香港」,在港建築作品包括匯豐銀行總行大廈。香港的建築就尤如混凝土般紮根於我們生活的四周,至於香港本地建築師是否也得到同等程度的關注的確值得深思。
住宅以外的建築學
馮永基認為香港的公共建築水平近十幾年有顯著提高,可是作品背後的名字卻因為政府去個人本位的架構特色而不被著名,以致建築師本身的故事及創作魅力不為人所知及稱道。例子之一有溫灼均,出自他手的作品包括赤柱市政大樓、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均屬公共建築的領域。

「大部分人的錯覺是,建築師只是畫住宅單位」,馮永基、徐子晴、侯穎賢編寫《你所不知的香港建築故事》時,便是嘗試將公共建築從市民著眼點以外的地方,帶回到公共建築在港應佔的位置上。 「整個香港的建築行業,住宅只是細小的一環」,香港的建築不是只在一小撮人掌上,而是屬於每一位願意外出享用城市空間的公民。換個角度說,香港人與香港建築的關係並不應該理解為一個購買與置業的行為,而是可以(或﹕更應該)以共享或者公共空間的框架來詮釋及推廣。

好建築源於對生命的關懷
事實上,建築本就是為社會、人為本的領域。徐子晴在編寫內文時,留意到「有些建築特別多人去,不單是因為其外觀,更是因為參與(諮詢)的市民知道,一兩年前提議的意見有被接納」,例如一個供市民享用休憩的戶外空間、一個偌大的草地等,這些建築都是城內對更美好 或更自由生活的想像,是由一套植根於人類內心的欲望以及追求建構而成。故此,馮永基形容建築不再只是關乎「表面」、外觀,而是「內涵的美學」。
「香港最精采的就是墳場」。馮永基曾在訪談中,讚賞新興的骨灰龕和火葬場為全香港最優秀的建築。翻開《你所不知的香港建築故事》中「和合石火葬場」的那篇,看到場內的通道乃建築師鍾鳴昌的精巧設計,「獨立的入口與出口、獨立洗手間及紙錢燃燒器,迴避了中國葬儀「走回頭路」的忌諱,避免面對下一個悲痛的家庭」。火葬場中空間及路線的規劃,都是建築師對生命的關懷及以人為本的考慮。
要加深對香港建築的了解,閱讀有心人編寫的作品固然理想,但最基本的方法大概就是屋簷以外一次又一次好奇的探索。外出和停步同樣重要,優秀建築市內常見,一次的偶遇或一次的刷身經過還需要一剎那的駐足舉目,對眼前建築物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因為你如何感受、如何觀看,已經是建築師在畫圖時為你率先準備的一番心意。

採訪:鄭天儀
撰文:Kurt Lee、余靖
攝影:鄭思珩、余靖
剪接:余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