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灣仔皇后大道東的「快樂餅店」,開業45年後,終於明日(2日)結業。順景不再,快樂亦隨之消遁。作為快樂餅店與鄰近「順景茶餐廳」常客的林海峰(Jan),在社交平台上寫道:「從前一件快樂蛋撻再一杯順景茶走,今日不再順景然後再見快樂⋯⋯」消逝、道別——當這些現象成為日常,還有沒有所謂「香港的味道」值得留下?
「做最香香香香 酥皮蛋撻/用最港港港式 古傳手法/人情味 人龍食客/食啦 趁熱/自拍」離別時,抽身回顧曾經熟悉的居住地,一些日常物事便轉而成為懷舊與回憶的載體,而所謂「香港味道」,總在失去或將近失去時才能被意識。林海峰近日推出的新歌〈蛋撻〉,便以一個地道小食,串連兩種近年我們都屢見不鮮的「失去」。
新歌由Jan親自填詞,何秉舜作曲,並邀來葛民輝擔任MV男主角,令軟硬天師相隔八年後再度在音樂上有所合作。雖然以離別的角度切入,然而歌曲捨棄沉重的氣氛,以輕快的爵士樂風奠定基調。MV講述葛民輝載乘客梁雍婷到機場,途中女乘客一邊看着窗外之景,一邊含淚品嘗酥皮蛋撻。下車時,乘客不經意留下了一盒蛋撻,由此推動司機駕車遊走香港各地,尋找心裏念及的蛋撻味道,結尾時,司機自身甚至化身成了一名蛋撻學徒,將當中的味道藉由親手做的蛋撻傳揚出去。
一種是跨越國境的離別,另一種是在地回憶的失去,〈蛋撻〉以一個充滿本土特色的符號,隱喻了近年香港的兩種命運。源自英國,再本土化為香港特色小食的蛋撻,本身已是一個帶有殖民地歷史色彩的香港象徵。隨着社會與文化的發展,蛋撻走入茶餐廳和街邊餅店,成為飲食記憶的一部分,其後更與本土文化連結,在複述之下成為香港集體回憶的其中一個元素。
近年多間老店在巨輪的推使下結業、消逝,同時我們身邊又不斷出現移民離開的人,不管對內還是對外,都迎來了諸多無法選擇的道別。離開與留下的界線,在「失去」面前被模糊,然而〈蛋撻〉不是一首嘆息,被女乘客的淚點醒後,作為司機的葛民輝才意識到蛋撻的珍貴——原來一些貌似隨時可以品嘗的味道,並不一定是必然的。由此才引發後半段的尋找蛋撻之旅,將「香港的味道」訴諸人情味與生活態度。
親民、便宜的蛋撻,一如很多我們每天經過的老店,盛載的是一份回憶與情懷。如歌詞所言:「在每一天一天太多掙扎/就咬一囗新鮮快樂嘅撻/留低去做一個/令你窩一窩心 每一個撻/微小確幸一個 /隨時嚟甜一吓」,當「失去」無法避免,我們唯有從力所能及的生活細節,竭力保存珍視的味道,以至當中的回憶與感情。
撰文:鄭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