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駕崩,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上一次政權在港交替時迎來一段移民潮,四分一世紀過後,一切似再重演。中秋本應是團圓佳節,可是月亮走了一轉盈虧,身邊還留在這座城市的人又少了一兩個。人本是一座移動的城市,有人身在家鄉但無處紮根,有人卻能在異地重構自身的家。即使對於同一座城市,我們也有着相異的記憶,有人記得它的氣味、有人留戀光影照在舊牆的一瞬刻、有人忘不了某種消失的聲音。當人面桃花,城內一切逐漸顯得陌生時,還有甚麼能喚起你記憶中的城市?

「如果你的朋友或自己將要離開,你會送甚麼來記載這個城市?」以這個問題作為起始點,「新活(展)」第三站承接前兩站的「家」和「自然」,這次以《記憶的城市》為題,邀請了19個參展單位以各自的方式記錄香港。展覽猶如一個記憶的迴廊,將時間趟開兩旁,地圖、照片、建築、消失的遺產,紛紛替舊日的時代作見證。不同城市文獻相互對照時,矛盾的形象彷彿源於相異的城市,卻組構成一個更為完整的時間圖景。

沿着openground底層的咖啡香踏上樓梯,隨即闖入海島小輪創作的音樂空間──描述小輪回航到城市的樂曲《Way Home回家》;離開時,皮膚還殘留着名為「未知」的香水。展場中,製作者One Day Perfume還將「回憶」和「家」轉化成氣味,置於展覽場地,以無形的記憶帶動更多想像。

踏進展場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懸在中央的數張地圖。「擁有地圖就是擁有世界的一種體現。」董啟章曾在《地圖集》中將地圖比喻為權力的象徵、一個爭奪話語權的場所。展場的地圖繪於上世紀,其中一幅仍舊可見啟德機場、填海前的岸線、通往尖沙咀車站的九廣鐵路等。像要與之對話的多本攝影集,則被置於地圖的下方,其中一本為朱迅的《HK1997》,記錄了香港命運改變的一年。當時朱迅特意從外國回流,記下英軍在港服役的最後一刻,到現在50年過了一半,英殖時期的舊香港與當下對照,恰好展示了城市的種種「變」與「不變」。


在英女皇逝世的一天,回看港英時期的遺物,不免有點唏噓。在展覽中間的時間軸,多個地圖、年報、郵票等是設計師Javin Mo和John Wu的藏品,他們經年累月搜集多個珍貴的物品,保留香港的大小事與地理變遷,其中兩枚印有英女皇頭像的郵票,貼在登基銀禧紀念的首日封上,微微泛黃的信封還印有顯眼的英國皇家徽章。

另一些已然消失的無形遺產,不如政權交替般為人注目,亦不被官方歷史所記載。攝影師Joey Kwok以照片記錄即將和已經消失的建築、小店和文化,發掘它們背後那些微小而獨特的個性。展場的盡頭,還放了兩張戲院櫈,是香港藝術中心Agnes B Chinema的遺物,與Martin Cheung的《120 Seats》前後並置,後者記錄了香港一家擁有28年歷史的舊式大型戲院「豪華戲院」,該戲院於1991年開業,終在2019年結業。
由逝去的時間回首近年,仍有人以各種方式記錄香港的每個時刻。Moving Drawing的Charlotte由2021年起,將香港街道的日常人事,繪成幽默的插畫,為香港記錄每一天甚至每年的轉變。另一方面,《採集海浪》的Martin,則從2013年開始,在南丫島的四個泳灘以針孔攝影機進行拍攝,視不斷流動的水為人生的形態,在漆黑中捕捉每一個流逝的美麗瞬間。


撰文、攝影:鄭思珩
城市「新活(展)」——《記憶的城市》
日期:即日至9月11日
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7時
地點:openground(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98號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