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個年份能提醒某段對我們,以及我們身處地方特別重要的歷史。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的一天。我們難以掂量1945年的戰後氛圍對當時16歲的草間彌生本人及其創作來說,有何等程度的影響,只知當時他的畫作已充滿那些在今天看來頗能代表其藝術風格的小圓點。如果着眼細節,我們大概可以找到更多歷史與藝術家(反之亦然)互動的痕跡。
.
生、死、南瓜
.
為慶祝開幕一周年,M+博物館舉辦由首席贊助滙豐銀行支持的首個特別展覽「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期由2022年11月12日(星期六)至2023年5月14日(星期日)。是次展覽按時序及主題,展出草間彌生逾七十年創作生涯中,近200份由最早期到最近期的作品,審視她在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地所發展的個人美學。展覽內容以六個主題區分﹕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作品類型橫跨繪畫、裝置、雕塑、素描、拼貼、流動影像和檔案資料,邀請觀眾在草間彌生的藝術世界中,回顧貫穿其一生的生死哲思。
.
南瓜是草間彌生最愛的蔬果。在創作作品《南瓜》並將其展示於香川縣香川郡直島町後,草間彌生再度創作同名作品《南瓜》(2022),作為這次M+的首個特別展覽,特地創作的三組全新作品之一。另外兩個作品是大型裝置《神經的死亡》(2022)以及包括草間彌生的經典鏡面空間的《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2022)。 
.
「只要他中止越戰,她可以和他發生關係」
.
展覽由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及獨立策展人吉竹美香共同策劃。鄭道鍊表示,「草間彌生的亞洲背景、跨國經歷,以及她從1940年代發展至今的獨特藝術語言和哲學,使她成為當今全球文化領域的領軍人物」。這教人回想到其畫作中的圓點以外,草間彌生的創作與移居美國的關係。60、70年代的紐約藝術界可謂風起雲湧。草間彌生在其中也參與大大小小的即興演出、男女全裸遊行、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找來雕像,以全裸姿態跟其親密互動。「只要他中止越戰,她可以和他發生關係」 — 這是草間彌生在一次反戰活動中,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尼克遜的公開信其中一部分內容。吉竹美香則形容「草間彌生的作品是藉著治癒的再生力量轉化為創造力」。
.
要認識草間彌生的不同面向,展覽只是其中一個選擇。除此之外,M+聯同出版商Thames & Hudson出版圖錄《草間彌生:1945年至今》,全書共400頁,由鄭道鍊及吉竹美香合編並為之撰文,收錄了策展人論文、專題文章、草間彌生的圖像年表、藝術界權威的圓桌討論記述,還選錄了草間彌生創作的詩歌、宣言、過往訪談,以及一些從未發表過的文字作品。
.
時間 x 空間 =歷史
.
1945。日本。2022。香港。草間彌生的成長地、成長經歷、以及成名的時代,都跟我們現今的處境存在着一定距離。不過正因為這種距離,藝術的觀賞經驗或許更為昇華。借由作品與草間彌生對話時,或許我們能發掘到某種無以名狀,且只有嘗試疏理歷史,檢視年份時間才能找到的相互共通語言,一種歷史遺留給我們,或者我們留給歷史的語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