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文化者youtube,獲得更好觀片體驗:youtube.com/c/TheCulturistHK)
「一個芭蕾舞團應該呈現自身所在的城市,(思考)在今天的世界,芭蕾舞可以做到甚麼。」
——衛承天(Septime Webre)
城市宰制意識,外界淹沒自我。
我們將焦點放回自身,就能連結身體,重拾感官。
衛承天(Septime Webre)﹕「舞蹈是一種先於言語的語言」。他是香港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也是一位致力將芭蕾活現於香港,以至當代的藝術家。他表示,人類對舞蹈的感覺是與生俱來的,運動的神經早已植根體內,我們可以擱下言語,改以身體表達「愛、恐懼、救贖」。事實上,我們的身體一直都在發放訊息,只是多為被動,眼神泄漏愛意,姿勢掩飾不了徬徨。
原本與自然感情直接相連的舉動,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走向規範化,我們反而漸少留意隱藏於肢體背後的種種含義。腳尖的勾劃、牽手、親吻、擁抱,日常的行徑在舞台上被放大,透過舞蹈員身體講述的故事,也是我們共有的普遍經歷。一種內在情感遠在說話前先流露,舞蹈的藝術同樣也是情感與生活的藝術。
經典表演的現代轉化 芭蕾舞藝術的隱喻
撇除外界施加予自我的影響,香港芭蕾舞團和香港管弦樂團合作,以身體與音樂結合的方式回歸原始的愛慾。衛承天創作的舞作《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改編自1803年在修道院發現的多首中世紀詩篇創作,詩歌後來又被德國作曲家Carl Orff在1930年代改編成著名大型合唱和管弦樂作品,展現一種對於打破社會和教條式體制的渴求,以簡潔、樸實的音調,悲嘆命運的無常。
「《布蘭詩歌》最初是用以吟誦的歌詠或禱文,但經過後來的翻譯,開始演化成野性的僧侶飲宴作樂時的樂曲,用來歌頌愛、人生、色慾。」衛承天隨後幽默表示:「當然還有我個人最愛:飲酒。」轉化成舞蹈作品的《布蘭詩歌》,由多達300位表演者共同參與這場一小時的饗宴,龐大的團隊化為玩世不恭的男男女女,將愛慾通過肢體的延伸、觸碰加以宣洩,描述人們對於愛情、命運的永恆追求與敲問。
源自中世紀的詩歌,仍描述着至今人類的普遍慾望,然而新的演繹方式,卻為原有的題材賦予了別樣的意義。另一套經典芭蕾舞劇《胡桃夾子》(The Nutcracker)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原有的舞劇中,漫天紛飛的白雪、糖梅仙子的漫舞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然而這次《胡桃夾子》的背景落在20世紀上半葉的香港,融入香港花卉、野生動物、本土文化與奇想,成為屬於香港的節慶演藝盛會。
「我們希望找尋一個方法,令這次演出成為一部香港的經典之作,同時建立新的傳統。」為此劇擔任編舞的衛承天如此形容創作團隊的寄望。「我們在作品中加入了香港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美麗的自然風景、動植物等,這是一場精采的慶典,讓不同年代的香港人都能在此聖誕傳統中反觀自身。」 《胡桃夾子》與芭蕾舞——經典的藝術常予人古老之感,但換個呈現形式,其實仍與現代社會的文化生活緊密扣連。
本舞季香港芭蕾舞團的另一套演出,就是《香奈兒:潮流教主傳奇一生》(Coco Chanel: the Life of a Fashion Icon)的世界首演,以現代社會的女性為舞劇主角,「這部作品不全然關於香奈兒的設計,而是講述一個獨自活在男性主導世界中的女性,她是第一位商業上非常成功的女商人。」衛承天認為香奈兒在一個時勢使然的時代中解放了女性:「她曾面對諸多挑戰,也曾在很多方面向自己妥協,但她以一己能耐給女性賦予力量,讓她們從緊身衣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這位天才設計師和精明女強人身上所展現出來的聰明、進取及野性等個性,正與芭蕾舞藝術的特質相呼應。深愛舞蹈藝術的衛承天,一直致力讓觀眾透過演出,明白芭蕾舞其實是屬於「今天」的事情。「芭蕾舞的語言是隱喻性的,是一個關於追求至上的隱喻,使觀眾深明世界可以變得更好、理想的世界是可能的。」當觀眾看着台上優雅的舞者,就仿如目睹身體的理型——他們或許比觀眾年輕、外表更好看、跳得更高、更會轉圈,用衛承天的話來說,他們「就像觀眾更好的自己」。「當觀眾看着舞者時,觀眾接收到的隱喻、訊息,就在於他們也可以像我們一樣強大,只要不懈地奮鬥,直至成功。」
香港芭蕾舞團 x 香港管弦樂團
《布蘭詩歌》
日期:2022年10月14至16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胡桃夾子》
日期:2022年12月16至31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香奈兒:潮流教主傳奇一生》(世界首演)
日期:2023年3月24至26日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詳情:https://hkballet.com/zh/see-hkb/hkb-upclose-programme/202223-s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