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旅行的防疫政策逐漸放寬,社會走向如常之際,近年埋在城市狹縫中的種種決裂與矛盾,又能否得到修補?在航班供應仍然緊張的當下,駐足在港,未嘗不能對世界甚至自身展開想像與回應。今年「香港亞洲電影節」踏入第19屆,精選出超過60部亞洲電影,在困頓的現實裏堅持以電影發掘烏托邦。多部電影獲康城影展、威尼斯影展、柏林影展等國際電影節所肯定,並分為九個主題,率先於10月25日至11月13日在本地銀幕上映。
本屆秉承傳統,以四部香港電影作為開幕與閉幕影片,皆由本土新晉導演與多位經驗演員合作,其中打響頭炮的,是曾慶宏執導的《過時.過節》,由毛舜筠、謝君豪、呂爵安主演,故事藉由一場冬至飯掀起三代人的矛盾心結。導演曾慶宏的前作短片《下雨天》,曾入圍四個獲奧斯卡競賽資格的國際電影節,早已展現他以小見大的敍事能力。

第二部開幕電影則是由林森執導、剛獲金馬獎提名的《窄路微塵》,電影由張繼聰、袁澧林、區嘉雯、朱栢康主演,以受疫情影響的香港為背景,講述活在社會邊緣的男女主角相知相識,從中抵抗自身與生活的幽暗。導演林森早已在前作《綠洲》盡顯社會關懷,擅長描繪在夾縫生存的人物,透過相濡以沫的關係,發掘都市叢林之中生活的價值。

兩部閉幕電影由城市走進家庭,圍繞霓虹燈牌與香港歷史的《燈火䦨珊》,導演為曾憲寧,張艾嘉、任達華、周漢寧、蔡思韵主演,講述妻子希望完成丈夫遺願,重造已拆除的霓虹燈牌,戲中不同意境符號,暗喻這座城市的命運之餘,也對照着力挽狂瀾的香港人;《流水落花》是賈勝楓的首部劇情電影,探討家庭的缺陷與救贖,主演包括鄭秀文、陸駿光、談善言,將寄養家庭的故事搬上銀幕,藉由交錯的人生旅程,思考父母與孩子如何相互拯救。

除了本地電影,香港亞洲電影節亦以「理想國」、「破地獄」、「心上癮」等為題,精選多部來自日本、台灣、韓國、泰國、緬甸、印度等地的獲獎電影。「理想國」的電影建基於現實的缺陷與不公,從而思考出路和理想世界的可能,當中既有百歲伊朗導演高列斯坦和新浪潮大師高達的博弈,也有威尼斯影展奪獎的《伊朗無熊無懼》,由身處牢獄的導演化巴納希所拍。

本屆其中一個焦點,是選映了台灣導演黃信堯的幾部重要紀錄片作品,如《添仔的海》、《唬爛三小》、《帶水雲》及新作《北將七》等,追溯這位電影奇才的創作歷程。憑《大佛普拉斯》、《同學麥娜絲》一鳴驚人的黃信堯,代表作均以流動的人物生活情境為題材,然而生於台南的他,其實也常把鏡頭指向靜止的鄉土,作品遊走於動靜之間,亦善於以戲謔、自我挖苦的幽默方式處理社會現象與荒謬的人生處境。


本年度「香港亞洲電影節」的節目門票已於10月1日起公開發售,除了電影放映以外,部分節目亦邀來創作人進行映後談,如黃信堯就會以線上形式出席,向觀眾分享其創作歷程。另外今年繼續設有「香氣放映」,以七款各有特色的香水,喚起觀眾對電影的想像和記憶。
詳情及購票:https://bit.ly/3RlgL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