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的機票尚沒有買到,阿爾卑斯山的寒風、山巔的清淨空氣,以及盛綻於草原的花香鳥語,卻率先吹來了香港。這場挑戰體力的攀山之旅,不需要肉體上的遠行,只需要雙耳和眼睛,正如譜出《阿爾卑斯交響曲》的李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在1915年寫畢最後一首交響詩時,受肋膜炎和支氣管炎侵擾,也未能親登雪山。只是像他這樣對音樂敏感且想像力驚人的作曲家,就曾說過自己連刀叉也能用音樂來刻劃。那麼,從他腦海流出的音符,當然也能鑽進名山的每個山谷與溪流,而且無比雄偉壯觀。

攝影:麥利

「我想把這首交響曲名為『敵基督』,因為樂曲內容包括靠一己之力達至道德淨化、靠工作得到解放、鍾情大自然永恆的壯麗奇景。」在《阿爾卑斯交響曲》世界首演前四年,史特勞斯曾在日記寫下這樣的感悟。這首著名的交響詩帶有敘事性質,分成22個部分,由日出開始登山,走遍小溪、瀑布與牧場,迷路後闖進冰河到達山巔,再在黃昏風暴中下山,儼然將整個登山過程最精彩的部分濃縮起來,成為一場內在的淨化。

攝影:麥利

為了勾劃阿爾卑斯山的不同面貌,史特勞斯的樂曲細緻且極富層次,動用上百位樂師,加以風聲機、雷聲板、鐘琴和牛鈴,形象化地湊合成山上各種聲音。全曲由登山者的角度出發,讓聽眾代入第一人稱的聲音敘述,以銅管奏出群山的肅穆、弦樂模仿四濺的流水,樂音的起伏亦代表着登山過程的攀爬起落,並一併帶動心情的轉換。

在傳統的演奏中,靜止的冰山化為流動的音符,令阿爾卑斯得以被聽見,當聽眾閉上眼睛,由小號牽引的日出彷彿就近在眼前。然而這次香港管弦樂團卻對演出再作想像,除了由駐團指揮廖國敏帶領編制龐大的管弦樂團演奏李察・史特勞斯的《阿爾卑斯交響曲》之外,還結合德國攝影藝術家麥利(Tobias Melle)的現場投影,用攝影作品將曲中場景加以突顯,以音樂與影像結合的方式,帶領觀眾走訪冰川瀑布。

麥利花了三年在德國貝希特斯加登阿爾卑斯山區進行拍攝,經歷過各種風雲變幻、景色地貌,並追蹤着歌曲裏的每個動機與細節,將音樂本身的特質和精神,分毫不差地以影像的方式呈現,一幕幕的場景如今落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讓觀眾也能身歷其境,回歸作曲家靈感的孕育地,從另一個角度想像史特勞斯的交響曲。

德國攝影藝術家麥利(Tobias Melle)
(攝影:Manuela Ostadal)

是次在香港演出的《阿爾卑斯交響曲》由活躍於國際舞台的廖國敏指揮,屬於「阿爾卑斯――交響曲再想像」音樂會的一部分,音樂會由史特勞斯的《節日序曲》揭開序幕,這首短篇鉅製的樂團規模宏大,當中一些樂段亦彷彿與後來創作的《阿爾卑斯交響曲》相呼應。其後小提琴家鮑雅蓮娜將演奏在荷里活闖出名堂、維也納天才康高特的小提琴協奏曲,最後則由磅礡的《阿爾卑斯交響曲》作結。

攝影:麥利

除了結合壯闊的攝影作品與現場投影來呈現音樂,本季香港香港管弦樂團的演出亦糅合多元媒介,以全新視覺演繹傳統作品。將於10月28及29日(星期五及六)演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就由港樂與香港芭蕾舞團舞蹈員合作,將浦羅哥非夫的芭蕾舞劇場景選段帶至舞台。而港樂首席客席指揮余隆,亦會在11月4及5日(星期五及六)指揮「港樂 × 港大繆思樂季:余隆|佛瑞安魂曲」,以合唱形式呈獻中西合璧的音樂夜。

「阿爾卑斯――交響曲再想像」
日期:2022年10月21及22日(星期五及六)
時間:晚上8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詳情:hkphil.org

撰文:鄭思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