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尋找香港傳奇,不得不走進香港藝術館追溯。在寧靜的展廳內,展品堂皇地佇立射燈之中,向參觀者展示最美的一面。在「焦點以外」卻原來尚有更多未被揭撓的故事。2022年香港藝術館迎來六十周年,為此,文化者帶大家在館內瓹窿瓹罅,發掘十個鮮為人知的藏品故事,從另一個角度講述六十年來與港人共同成長的藝術館面貌。

由本月開始,我們將每星期推出這些behind-the-scene的精彩故事: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1】「最難得的禮物」:心血變成展品 焦點以外原來藏「情」史

那些展示於藝術館玻璃展櫃裏的豐碩文物,不少原是收藏家視之為珍寶、視之為命的藏品。展品的背後藏有各種不為人知的「情」史,它們沒有被藝術史所譜頌,卻是香港歷史與文化保存上重要的一環。

香港藝術館自1960年代開館以來,接收過不少令人難忘的禮物。超過一萬八千項館藏中,過半源於捐贈,最早的藏品當中便包括由遮打爵士遺贈的大批外銷畫作。鑑與藏,對於不少藏家來說不僅是興趣,更是一種生活的追求。他們透過鑑賞來發掘文物的價值,還包含他們對作品質素以至藝術家品格的欣羨與追求。

馬西安諾‧安東尼奧‧巴普蒂斯塔(1826 – 1896)
從半山俯瞰維多利亞城
約1858
水彩紙本
39.4 x 60.4厘米
遮打爵士捐贈

在一眾藏家之中,劉作籌、葉義、鍾棋偉、黃貴權、何耀光等都是眾所周知熱愛中國文物的藏家。多年來,他們及其家人屢將心愛文物毫不保留地捐予藝術館,除了希望與眾同樂,令文物的歷史能流傳後世,還出於他們心底裏對於藏品與藝術館的「情」。

將藏品化私為公 無非出於「情」字

香港藝術館其中一個展廳以「虛白齋」命名,已故齋主便是收藏家劉作籌。最能體現他收藏之道的作品,就是石濤的《宋元吟韻冊》。劉作籌早在廿歲時就得知有這套冊頁,他1949年到港工作後四出打探,當年卻因為叫價太高而未有入手。直至廿年後,他得悉有美國人欲購此作,由於深怕珍品外流,最終以十萬元買入心頭好,而當時一至兩萬元已經足以購得一個住宅單位。

對於珍愛的藏品,劉作籌視之如命。1979年他攜此畫冊由九龍乘車前往港島,途中在紅隧九龍入口處發生嚴重車禍。他被拋出車外,頭破血流,但他暈倒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他一直緊抱的畫冊有沒有受損。劉作籌在生死懸於一線時仍緊抱這畫冊不放,卻在1992年慷慨地捐給了香港藝術館,只因出於對祖國的「情」,他不願中國書畫流於外地。有人勸他把藏品存於海外,但劉作籌當時表示:「我之所以收藏書畫,目的就是要將之留在香港,運去國外做什麼?畫存外國,人在香港,笑話!」另一位同樣不忍書畫作品外流的便是已故至樂樓主人何耀光,出於愛國之「情」,他不惜以巨額購入仇英的《春龍起蟄圖》,同樣最終將畫作捐贈給香港藝術館。

劉作籌熱愛鑑賞書畫,另一位已故著名藏家葉義則獨愛竹刻。葉義之所以對中國文物的收藏全情投入,背後有一個崇高的目的,就是為了發揚中華文化和振興傳統工藝。1977年他與香港藝術館舉行「明清一色釉瓷展覽」,在中國文物古董界中掀起一陣中國一色釉器的熱潮。葉義收藏世界少有的犀角與竹雕,其後亦在藝術館舉辦過兩次大型「中國竹雕」展覽,當時曾多次工作至通宵達旦,細挑竹雕並梳理研究資料。可惜他在六十餘歲便與世長辭,然而在他早立的遺囑中,決定將200件中國竹雕珍藏悉數捐贈給藝術館,促使藝術館成為中國竹刻收藏的一個重要殿堂。

竹刻圓雕蟾蜍
朱纓
「朱纓」款
16世紀/ 17世紀

(葉義捐贈的竹刻藏品)
淺刻葉義像臂擱
1984

(葉義捐贈的竹刻藏品)

收藏家與藝術館的情誼,不僅出於對館方保存藏品的信任,也因為將彼此視為同道中人。另一位收藏家鍾棋偉亦是本地著名收藏家組織「敏求精舍」副主席,他與藝術館平日素有交流,遇到珍貴的收藏或在拍賣網上看到特別的文物時也會與藝術館分享。有次他與藝術館策展團隊閒談間,得悉館方計劃以文物顏色為題策展,鍾棋偉對這新穎的意念極為欣賞,詢問藝術館尚欠哪些展品後,竟把收藏多年的單色釉藏品傾囊相授,捐出了百多件明清器物,令整個展覽生色不少,這個展覽更成為了藝術館歷來「最色彩繽紛」的捐贈。

與藝術館結下多年緣份的,還有藝術家余元佳。在1987至1995年期間,他耗時八年,踏遍香港各處,由沙頭角起步至香港仔,又遠眺南丫島,完成了共187個香港地貌風光,全長306米的畫卷名為《千尺香江圖卷》。余元佳因女兒小時候常到藝術館參觀而與此地結緣,其後在家人、學生的大力支持下,他把這幀巨幅捐贈給了香港藝術館。

千尺香江圖卷
1987-1995
余元佳
水墨設色紙本,一組五幀

直至近年,香港藝術館收到的「巨禮」,包括黃貴權醫生去年捐出的逾千組「靜觀樓」藏品。黃貴權與藝術家交情深厚,藏品裏雲集多位書畫名家的筆墨,收藏重視完整性。近年黃貴權與家人商量藏品的去留,獲得四位女兒的支持後,他把畢生收藏毫不吝嗇地捐予香港藝術館。黃貴權曾說自己將藏品視作為第五位女兒,希望替她找個好歸宿。這種猶如「嫁女」般把畫作捐出的情誼,相信已故藝術大師吳冠中也深有同感。吳冠中的三幅作品:《雙燕》、《秋瑾故居》和《憶江南》,足以講述他從具象、半抽象到抽象的藝術發展過程,後來他將這三幅畫作捐給藝術館時,還將作品形容為三位他最愛的女兒:「我現在找到了戶好人家,我把她們全部嫁給你們香港藝術館。」

由鑑賞到收藏,藏家們對藝術文物價值的了解與眼光當然毋庸置疑,但要把心愛的私藏捐出,亦有賴藏家們願意公諸同好的慷慨和決心。他們對藏品的珍愛使其歷年來對香港藝術館捐贈不斷,而最終之所以選擇以藝術館作為藏品的依歸,在傳承的渴望外,亦懷抱着對傳統文化以及藝術館的情誼。文化的傳承和故事要依靠完備的藏品來闡述,走進藝術館內窺探「焦點中」的藝術品時,也可細聽背後藏家們的故事。

部分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