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來的首次個展,我像是獨處靜思了500年後的孫悟空,等到了師父,踏上筋斗雲,上西天取經去了。追求真理之境,前路茫茫, 無可名狀。」
—— #林嵐
「我做到死了,但我死都要做!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有幾多次機會先?」周末到黃竹坑Axel Vervoordt Gallery 看林嵐的個展「追尋不可名狀之境地」(Chasing an Elusive Nature),藝術家見許多朋友來撐她,把多月來創作嘔心瀝血的勞累與困惑忘形地傾注瀉地。本計劃人到半百才開個展慶祝「入五」的林嵐,提早了一年完成了這心願,策畫了一個比香港「香港百倍」的展覽,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我,看到感慨又感動。
甫步進著名家具收藏家Axel Vervoordt 設計的畫廊,就放了林嵐的大型裝置《太上老君的煉丹爐》(2022),由50塊石頭倒模而成的500塊「石頭」裝置堆砌成的神秘人工景觀,看到她在尋索自己的路。


「我要你先死一次再翻生。」林嵐肉緊地說。她在香港五個沿海地區執了50塊石頭,再找80歲的老師傅用「沙模」以混凝土、青銅和鋁來重新鑄造,成為500塊「偽石頭」。「石頭也有生命,而且它年紀比我大很多,我怎敢擁有一塊石頭?所以我只是借自然一用,找工匠師傅替我『拷貝』鑄造,最後把它們重新歸還大自然。這位師傅做完這件作品後便退休,所以我在回顧香港歷史和廣東文化的同時,也希望喚起人們對這座城市手工藝傳統流失的關注。」
作品標題暗指孫悟空(林嵐最喜歡的英雄),指他從一塊神奇的石頭中誕生,曾受罰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煉化,但當他破爐而出時,反而變得比以前更加強大。此後孫悟空被困於五指山下500年,這件作品中石頭雕塑的數量,以此作為記錄時間的另一種方式。「此作是向在香港最後的鑄銅廠致敬,天水圍的重建,再也看不到土炮但具特色的香港沙模鑄造。」

經過這幾年,香港人不斷面對「失去」,最心神領會的詞語應該叫「無常」。林嵐說,自己是個很沒安全感的人,所以她一直以創作記錄我城發生的一切。即將「入五」的林嵐覺得,自己現在正處於人生的旅程中,仍在尋找自己的道路,渴望精神上的啟蒙。
進入展覽第二個空間,被構想為一個冥想和親密的場所。《跑了一條腿的椅子》(2022)是一件混合多種材料製成的椅子,是藝術家將自然和工業回收材料交織在一起的典型之作,投放除了心思還有情感。有趣是,椅子的另一條腿,放於對面暗角,意喻近年友儕間的移民潮。工廠的聚光燈彷彿變成了一輪私密的月亮,「為那些迷路和遷徒的朋友指明方向。」作品在反思對自由的渴望與家的概念。

《修煉營》(2011)是由回收雨傘布縫紉拼接而成的吊椅,被懸掛在畫廊的天花板上。觀眾可以坐在吊椅,幻想自己是破繭而出的蝴蝶。這件作品體驗藝術家在精神層面上的表達,也或許可以將這裡當作庇護之所,減輕他們對現實中各種未知的恐懼。《站·寂》的回收傘佈猶如聖堂彩色玻璃,玻璃上的其中一個圖案描繪了一棵年輕的馬尾松樹(馬尾松是最初由英國人在殖民時期的香港種植),熟悉林嵐過往作品的話,會知道她很多時候會透過不同質感的光去傳達情感,她再次以香港回憶為聖水「加持」,令看展覽添了一種儀式感。

在過去的十年裡,水一直是林嵐的藝術實踐中重要的主題,它代表著城市的連續性,以及一種富有韌性和靈活的質感。展覽最後一個空間中的多件作品將聚焦于這種自然元素的變化和隱喻特徵。例如,2017年的《靜·湧》是一件拋光鏡面雕塑,讓人聯想到海洋的起伏。雕塑由不銹鋼製成,就像在光影遊戲中鋪展開來的海浪。在《躺寂》(2022)中,她遵循木材的自然紋理,巧妙地磨平它的邊角,同時亦接受其本身的起伏和偏轉,賦予木材波紋般的運動和特徵。
作品中,我最喜歡是《一段善水II 散·聚》,原來也隱藏着話題性的香港故事。當她在研究三棟屋歷史時,發現中廳大門兩則的柱上,原本應有一對陳氏家族祖先留下來的家訓:「耕也樂 讀也樂 能樂便樂 士君子且從樂處用精神」及「創亦難守亦難 知難不難 大丈夫衹在難中尋志節」,但後來這對聯消失了。為了重現這副消失已久的對聯,她特意邀請 了書法藝術家徐沛之將它抄寫一遍,再以金屬鑄成立體的字體,再敲碎收藏於一個金屬盒子內,裡面有香港收集的土壤,透過光線把字體若穩若現的投射在白牆上。

你們尋找就尋見。透過林嵐的作品,我總是看到其努力打造的自家符號、善用物料說故事的能力,透過實物藝術品轉化成一種藝術語言,傳遞她對社會、香港、歷史的種種關注;而作品與作品之間(包括她的舊作)不時對話,令這種關注很温暖,就像畫廊向山的窗灑進來的陽光。


林嵐個展「追尋不可名狀之境地」
Chasing an Elusive Nature
日期:10月15日至2023年1 月 7 日
地點:Axel Vervoordt Gallery
黃竹坑黃竹坑道62號科達設計中心21樓
採訪、攝影:鄭天儀(部分圖片由Axel Vervoordt Gallery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