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的作品不拘一格,很多都以獨特的材質創作,空氣、頭髮等都可成為創作的物料 ── 對於這些別具一格的作品,觀眾觀賞時覺得新奇,但亦考起香港藝術館內的文物修復員。
收藏和展出一件作品,程序看似容易,其實背後涉及了眾多角力與考量:如何搬運「落手即碎」的作品?怎樣平衡場地安全與呈現作品原意?多元基因組成的藏品如何被館方分類和保存?作品概念、場地美感、安全問題、文物修護 ── 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俞俏(Leona)形容,要平衡這些元素,是收藏與策展上最具挑戰性的部分。
來到第三個「藝術館之最」故事,Leona聯同兩位一級助理館長(文物修復)馮漢鏘(Stephen)和黎業佳(Albert),從四個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藝術藏品,細訴策展和維護工作上各種不為大眾所知的困難和挑戰,並顧及到藝術館擔當着將藝術品世代傳承的重要角色,揭開種種決定背後的掙扎。

以頭髮、空氣為物料 當代藝術的多元可能
談起最多元基因的藝術館藏品,Leona 和 Albert 猶記得二十年前展出的著名華人藝術家谷文達的作品《聯合國 ── 中國紀念碑:天壇》。整個作品大部分由人的頭髮所造成,藝術家由325間世界各地的髮廊收集頭髮,拼合成各種虛構文字,從而思考全球化下的文化身份與溝通方式。

《聯合國 ─ 中國紀念碑:天壇》(1998)
混合素材裝置
頭髮反映人的性格、種族與身份,同時卻因其作品為有機物質,而增加了保存上的難度。專責現代及香港藝術作品修復的Albert,直指濕度和蟲害是處理這份作品時需要考慮的兩個部分:「頭髮很脆弱,而且是有機物質,因此要保存於乾爽的狀態之下,維持濕度50至60%。另外頭髮內含蛋白質,是昆蟲的營養來源。」
黏成掛簾的頭髮文字掛滿整個展廳,如此大型的裝置亦增加了作品被碰觸和損害的可能。Leona為此點出佈置上的掙扎:「古代文物大都在體量、材質上,即使用玻璃罩加以保護,亦不會太影響它的美學觀。但展出當代藝術的時候,尤其是裝置作品,假如我們在四周立起圍欄,或加罩保護,則會對欣賞藝術品的氛圍構成很大的影響,除了造成美學的障礙,也違反了作品原來應有的與公眾互動的原意。這是藝術家、策展人,文物修復專家,場地管理人員等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些展覽以還原藝術家的想法為要,然而有些作品卻無法另行複製。藝術家白雙全曾在韓國釜山雙年展期間,在一間侷促且沒有窗子的屋子,以透明膠袋盛滿自己的呼吸,將整間房屋填滿。這個作品的靈感源於藝術家的日常體驗,他過去曾在狹窄的空間裏生活,與弟弟共用一個房間,連對方的呼吸聲也聽得一清二楚。這使他忽發奇想:「要用多少時間才可以呼吸完整間房的空氣?」而作品《呼吸一間屋的空氣》,便是藝術家對狹窄空間的具象化呈現。

《呼吸一間屋的空氣》(2006)
錄像
作為當代藝術的策展人,Leona認為這件作品與生活現場密切相關,再次展出時,若刻意完全複製,則會因為已經脫離了特定的環境時空及藝術家的親身參與,而顯得尷尬。與白雙全商討過後,Leona十分認同藝術家對重現這件作品的建議:「在以後的策展上,在同樣大小的空間中,以錄像展示作品的概念,卻不一定需要複製膠袋加以填滿。」Leona亦十分欣賞藝術家們願意開放作品的詮釋權給觀者,不只是策展人,更是將來的世代去詮釋他的作品。「作品的內容越豐富、越具開放性,便越能跨時代出現在不同主題或策展論述中。」
一壓即碎的「衣服」 不能修復的損害
有些作品的豐富意涵,展現於其外表與材質的對比之中。香港藝術館在去年舉行的「不是時裝店」展覽中,曾展出了藝術家謝淑婷的作品,該批藏品遠看似是柔軟衣物,近看才會發現是瓷器,造成視覺及認知上的衝擊。「知道展覽題為『不是時裝店』後,我問館長打算放多少件謝淑婷的作品,她說盡量多吧,這裏一共32件,可放多少便多少。我則回答說,盡量少吧。」協助處理這批作品的Stephen,笑談當時的困難。「文物修復員與館長有種角力,因為她想全數展示,然而陶瓷衣服以陶瓷注漿所燒,當中的布已悉數燒毀,只剩下一層很薄的瓷胎,從文物倉移動展品到展廳裡,其實極具難度和挑戰。」

《衫》(2002)
白瓷及鐵
Stephen形容,每一次拿起作品都很有機會造成一次損傷,加上策展時往往會再三調節擺放位置,而作品未必能承受多次的搬運:「一般的陶瓷破損後還能以膠水黏合在一起,但這次的作品薄得無法以膠水黏合。我們唯有預先將之逐件拍成照片,確定展品的擺放位置,繼而才把作品取出,以最少的搬動次數來處理。而且我們會在作品下面預先置放一塊薄薄的透明膠片,以免桌面上的鐵鏽黏在瓷衣上。」Leona亦表示:「收藏一件作品看似簡單,其實每件藏品都累積了不同世代的修復人員處理的經驗與小心維護的努力。」
同一展覽中另一批對比強烈的藏品,則是藝術家文鳳儀的《霞絲:千水、千目、千山、千華》,一組四件的旗袍以鋼、黃銅及不鏽鋼所製,對Stephen來說,處理這份作品的挑戰在於展示與保存。由於幾件衣服以金屬物料所製,在濕度高的環境下更容易產生化學反應,導致氧化,而物料之間的焊口位置因曾經過高溫工序,亦會較為容易變質。「因此在金屬文物的倉庫裏,相對濕度通常較低,大概為45%以下,但有機物如木頭、漆器、象牙等則不能存放在濕度低的環境,不然會出現爆裂。」

《霞絲:千水、千目、千山、千華》(2012-13)
鋼、黃銅及不鏽鋼
「作品的耗損有多種情況,有些耗損是不能被修復的。」Leona稱修復人員是「文物醫生」,為藝術館的藏品作出種種專業的決策,而作為博物館的一員,她認為自己的使命就在於將作品保存,令不同世代的人都可以享受作品原有或應該有的狀態。


維護作品,以至其藝術創作原意,卻不只是藝術館的責任,亦需由大眾共同承擔。Leona稱:「假如發現藝術品展出時出現狀況,我們就需要中途作出調整,可能會添加圍欄等影響作品美感的裝置。前線人員的心理壓力也很大,需要不時提醒沒有留意到界線或標示的觀眾,有時也會影響到觀展體驗。這其實需要整個社會的自覺、珍重與包容,知道一件作品,其實需要多個世代的人共同維護才能流傳久遠。」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