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距教學今日已成日常,但原來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已有先例,教畫者還是嶺南畫派的「星級導師」趙少昂(1905-1998)。嶺南畫派以國畫現代化為宗旨,提倡「折衷中外,融匯古今」,尋求中國藝術的出路,習西洋之長,在傳統國畫中掀起了一場藝術改革。在一眾畫派門生之中,趙少昂以格調新穎、筆墨簡鍊、形神俱備的筆風獨當一面,徐悲鴻更稱:「趙君花鳥為中國現代第一人」。

趙少昂的足跡遍及歐美及亞洲等地,但一生主要根植穗港,師承「嶺南三傑」之一高奇峰。高氏以傳統臨摹、批閱的方式習畫,這樣的教學法後來被趙少昂所沿用,卻進一步演變成「遙距教學」,跨越國界地培育了不少嶺南畫派後人,傳藝超過60年。其中一個得益於趙少昂遙距函授課程的學生,就是馬來西亞華裔畫家陳崎(1929-2012)。
陳崎七歲隨父母遷居馬來西亞砂拉越,最初先習西畫,又仰慕趙少昂的畫藝,卻無奈一直未有機會赴港學畫。到了1958年,陳崎偶然獲得契機,認識了當時赴古晉市作畫展的香港畫家卜珍,並透過卜氏的介紹,得以聯絡趙少昂,開始參與這位嶺南畫派大師的函授課程。

畢生從未見面 以畫稿異地交流
香港文化博物館得陳崎家人慷慨捐贈,一批陳崎在1958年至1963年師從趙少昂遙距學畫的畫課習作,令當時的教學內容得以曝光。在1958至1961四年函授課程期間,趙氏會先把示範畫稿從香港郵寄到馬來西亞給陳崎臨摹,陳崎過程若遇上問題,便會在畫上留言再寄給趙氏批改。趙氏評畫後,再連同新畫稿寄回馬來西亞。在一來一回的對答中,除了可見運筆、用墨及設色等提點,偶爾還有趙氏為陳崎代購畫具,或陳崎定期匯款交學費的通知。

一張張保存了半世紀的畫紙,可見陳崎對這份師生情誼珍而重之,同時這也成為了趙少昂教學的珍貴實錄。展覽分為四個部分:花鳥、草蟲、瓜果及人物動物,從不同方面展示嶺南畫派的作畫技巧,以至對現實的細微觀察。在這些畫稿中,趙少昂不時留下詳解,例如在荔枝的描繪中,趙少昂就陳崎在配色和用筆的提問上加以回覆,甚至配有圖解,由果實到葉的畫法俱作指點。

趙少昂與陳崎畢生未曾見面,遠居異地,未能如傳統面授課程般親眼看着對方示範繪畫,然而留下來的文字釋述,卻反而成為難得的史料,三言兩語已盡顯嶺南大師的高超畫技。由於所居地不同,有時陳崎未能認出趙氏繪於畫上的品種,在〈楓葉相思鳥〉一畫中,陳崎便謙虛求教,寫道:「老師,這是甚麼鳥?每次的鳥名及植物花名都請為示知!」而趙氏亦鼓勵學生多識草木鳥獸之名,故後來替陳崎代購《廣群芳譜》,以長知識,同時教授中國文化。為令參觀者更清楚看到師生的對答互動,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策展團隊將畫稿上的文字掃描,並解讀每幅作品的師生答問,做了詳細的中文釋文及英文翻譯,再上載至展廳的電子互動裝置上。

數筆傳授絕活 師徒作品並列重現函授過程實錄
趙少昂強調觀察自然,而草蟲更是其絕活,寥寥數筆已精確捕捉鳥獸之神形,由眼神、姿態、用色等盡皆生趣盎然。為了清晰鋪展陳崎習畫的過程,館方特意從館藏中選出趙少昂原作,與陳崎的畫作並置,讓觀眾代入當時的函授教與學過程。

在趙氏繪《羅漢》一作,旁邊便置有陳崎所畫的羅漢側臉,畫稿上更寫滿師生的對答內容,如趙少昂就學生的作品講解:「本來寫人像有鬍鬚較惡,但佛像須有善意,所以眼部應特別注意,稍長,眼睛不可太現,稍朦。」又將自身數十年鍛煉的成果、前人所無之寫法,在畫紙上以數語清晰交待。

展出的45幅畫作之中,有16幅由趙少昂所繪,29幅則是陳崎之作。雖然二人僅以畫稿遙距交流,卻以師生互動的筆記留下難得的記錄。就展覽畫作所見,陳崎在早期習畫階段已顯現其勤勉與繪畫的功力。作為趙少昂其中一位遙距課程的學生,陳崎從這位嶺南畫派大師身上受益不淺,後來更成了砂拉越的藝壇代表,秉承其師的志向,多年來積極在東南亞地區為推廣嶺南藝術與中國繪畫作出貢獻。


撰文、攝影:鄭思珩
「千里尋藝——趙少昂與陳崎師生對話」
展期:2022年9月21日起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一樓 趙少昂藝術館(新界沙田文林路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