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代表香港人勤奮、愛闖的水手,現已變成消失的工種,所以我畫的水手已變成肚滿腸肥,甚至有點潦倒滑稽的小丑模樣。」

—— 楊學德

以香港為題材的創作,常會看到特定的符號——天星小輪、屋邨、殖民時代建築……城市面貌一直轉變,但這些源於上世紀的共同回憶,卻持續為香港代言。面對急於改頭換面的城市,有人只認得這些符號的僵化外殼,也有人持續發掘它們背後的真切情懷。當「愛港」成為一種口號,我們又能否先撇下對愛的「談論」,暫時「不唱情歌」,轉而漫步、道別、想像,走另一條路,重新觀覽我們的城市?

楊學德今年兩度舉辦個展,定調卻甚為不同,與上次《好大個煙圈》的抽離相比,這次《今天不唱情歌》展出的二十多幅新作感覺更貼地,然而同樣佈滿熟悉的本地符號,而且無獨有偶,展題也是源於回憶中的歌曲:「好似係一九九四年夏天某個通頂夜,差啲要瞓著就聽到呢啲『噢阿伊嘢呵呵』,即刻醒晒。」對於時年才24歲的楊學德而言,這首由王菲和張學友合唱的《非常夏日》,大概還代表了青春時期的簡單和純粹。

《今天不唱情歌》是一種詩意而無可挽留的離別,是二、三、四五擦後變得糊模的回憶。

在逐漸複雜的社會下,純粹未嘗不能成為一種抗衡。《今天不唱情歌》的作品大多繪於今年,被疫情和離散所籠罩,楊學德筆下的畫作仍在想像力中添有一份詩意的幽默感,彷彿把回憶裏互不相干的事物隨意拼湊,組合成主觀的香港,因此我們能夠看見電車在半山行走、野豬在山腰「髮夾彎」競賽、籃球場上射入三分球的男孩生怕把巨貓吵醒。

在這些主觀色彩濃厚的畫作中,我們卻不難撿拾自身的回憶與情感,只是它們換了一種面貌,並配以楊學德的手寫短文,而有了多重解讀的可能。就像作為楊學德筆下常見物的天星小輪,總是帶有不同的特色,時而長着四條腿徐徐行走,時而飛到空中於雲層降落,時而佈滿青苔在海上默默下沉。畫作的色調儘管鮮明,但仍帶有恬靜與蒼茫,像一幅靜態的昔日照片,作畫者以旁觀的身份自成格調,如〈尋日好天氣〉(2022)一圖旁邊寫道:「咁慢㗎,呢度啲人好心急㗎,我唔等你喇。」緩慢的渡輪與迅速駛過的貓巴士成對比,但各帶個性的兩者未必不可共存。

《今天不唱情歌》展覽中,楊學德反複以城市作主題,令畫中隱現一種身份的自覺,畫家並沒刻意美化舊事舊物,但展覽不少畫作皆對殖民歷史的消失流露出慨嘆,像是淪為遺跡的鐘樓和碼頭、啜着雪條問「殖民地?咩嚟㗎?」的小孩,就暗藏香港歷史的變遷。在井字型公屋沖涼的高達、滲着移民別緒的黃巴士、揶揄拜金主義的宿命米田共、考古發現的古代鐘樓與碼頭……都是香港人的回憶符號。

楊學德以獨有的戲謔重構城市經驗,那帶點幽默的超現實筆觸,有點像展覽同名畫作〈今天不唱情歌〉那樣,原本想去busking的青年,發覺碼頭早被各種動物佔據了,留一句:「今日個場嘈成咁,點唱唧?」就揹着結他揮一揮手,瀟灑地離去。

〈今天不唱情歌〉(2022)

人們無法被迫着愛,假如唱不出情歌,那麼偶爾轉身離開或許也無不可。

展覽: 楊學德個展「今天不唱情歌」
日期:即日至11月6日
地點:Parallel Gallery(大南街202號)

撰文:鄭思珩
監修:鄭天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