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燈璀璨的香港,作為夜生活熱門之處的多個「蒲點」,體現了城市帶有衝勁與旺盛的一面,然而把視角轉向清幽的港灣,在香港仔避風塘一帶,原來也有一個另類「蒲點」。此處從漁村風貌和歷史文化出發,在海港的浮沉拾起舊事人情之餘,亦以設計為線索,連繫整個社區。

水興城起,香港歷史無法忽視香港仔的海港,而談及南區的設計更不得不提香港仔的避風港。蒲窩青少年中心(蒲窩)承接去年「設計營商周城區活動」(城區活動)中開拓的地方營造經驗,今年在香港仔設計多元的公眾活動體驗,透過船上體驗、城市觀察、社區設計等活動,與青少年和公眾共同走進避風塘,發掘香港仔的獨有魅力。

香港仔和鴨脷洲之間的海港,有各式漁船日夜進出,其中一艘就是扮演着重要海上觀光客角色的「全記渡」。作為香港仔沿岸少數駛出避風港前往離島的船,全記渡承載着離島與市區居民的每日交通所需。即將在本月尾舉行的「海上落日散步」,邀請了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以渡海的角度分享港灣的日常以至城市設計。黃昏時分更有獨立音樂人Tomii Chan的不插電音樂演出,與參與者一起隨音樂浮沉,感受到港灣餘暉下的變化,想像漁港更多的可能性。

以街渡碼頭作為據點,進一步發掘香港仔常被忽視的人文歷史,「漁港小誌」將紀錄青年走訪社區的點滴,展示漁港各個行業的日常運作、產業關係,從個人經歷看見歷史,認識漁港背後的人移事遷。另一活動則邀請公眾到舢舨船上體驗,現時舢舨木船逐漸被玻璃纖維船淘汰,已逐漸走向末代,這次難得從海上觀察漁港日常,籌辦團體還準備了紀念品船票,讓參與者透過船票於蒲窩青少年中心換取紀念品。

另一方面,海濱作為當地居民的休憩空間,除了提供綠化、康體設施外,對旅者而言亦有獨特的遊歷價值。「社區設計工作坊」以香港仔海濱為其中之一案例,以社區用家的真實意見為基礎,探討何謂好的空間設計,從中探討休憩空間如何促進人與人,乃至人與地方的連結。

此外,蒲窩亦籌備了碼頭 Instagram 濾鏡體驗,讓公眾透過塗鴉與風景、人產生互動,另外又設塗鴉貼紙工作坊,請來塗鴉師現身說法,展示塗鴉文化底蘊下的設計理念及方法,讓參與者創作屬於自己美學的貼紙。一連串的活動以創意及設計作啟迪,思考如何提升香港仔避風港的文化及消閒設施,與公眾同渡窄港,重新構想南區的設計可能。

設計營商周城區活動 2022
《再思南區・社區設計—同渡窄港》
詳情:蒲窩青少年中心(香港仔)@warehouseteenageclub
(部分活動需線上報名)

避風塘日落照片由香港仔街坊冼培安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