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像藝術館的『大內總管』。當各地藝術品歷經千挑萬選,終於晉身為香港藝術館館藏後,就由我們協助它們在這個地方裏好好生活。」

──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藏品登記)胡倩雯

香港藝術館現今保存的18,800多組藏品,各有不同的入藏年份、經歷與特質,它們在展覽燈光的照射以外,被存放於最高規格的藏品室,由「藏品總管」全天候打點「起居出行」──從居所設備、空氣質素、保安措施,乃至定期進行「體檢」、「拍特寫照」等,貼心照料與服待一應俱全。

文化者這次深入香港藝術館「最高規格」的藏品基地,由兩位負責藏品登記的助理館長胡倩雯和容浩鈞開腔講述倉庫門後不為人知的管理、貼身侍候故事。由進館登記、無休照料、外訪準備到將文物傳承,每層文物處理的過程上都有不同的學問;還要在有限的空間裏要擺放逾萬組藏品,除了需要高超的分類與收納技巧,還要注意藏品倉庫環境變化和蟲害等細節,難怪二人笑言已練就「潔癖及強逼症」。

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藏品登記)胡倩雯(左)、
二級助理館長(藏品登記)容浩鈞(右)站在倉庫門前。

這趟歷程由藏品入藏開始說起,這些藝術品橫跨不同年代,年代上溯新石器時代,下及當代的中國文物、中國書畫,外銷藝術、現代及香港藝術四大核心館藏,每組獨一無二的藏品都由香港藝術館的「藏品總管」以各種方式貼身地照料着。藏品總管隨時候命,甚至試過星期天因天氣惡劣,為確保存放在館外倉庫的藏品的安全而要趕往查看。

由分發獨一無二「身份證」到登陸倉庫

一組作品,在香港藝術館的入藏過程中歷經多重申請程序與檢驗,藏品總管是最後的把關人,任務是確保每項入藏的藝術品實物與記錄資料正確無誤。「藏品到達時,我們會與文物修復辦事處、即是我們稱為『文物醫生』的同事合作,仔細檢查作品的狀態,例如有沒有蟲害徵兆,再根據文件資料核對實物,確保作品尺寸、材質、特徵等與記錄相符,再就其媒材決定放在哪個不同温、濕度的倉庫。」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藏品登記)胡倩雯詳細說道。

容浩鈞(左)正在核對新入藏的藝術品。

在藏品登記組的辦公室裏,多本不同年份的登記冊整齊並列,放滿好幾座落地書櫃。它們是由藏品總管負責掌管的「史冊」,隨意手執一本,都見手寫痕跡密密麻麻地記錄了藏品的完整資料,包括其來源、尺寸及媒材等。這批史冊記載了香港藝術館六十年來的藏品資料,每當有新的作品入藏,藏品總管便會按照其入藏年份與類型配發專屬的「身份證」。

由藏品總管保存的登記冊,記錄了香港藝術館每一組藏品的詳細資料。

例如登記冊上最早記錄的藏品,就以C1964.0001作為編號,以示它是1964年入藏的中國文物(Chinese Antiquities)類作品。如此的實體書冊,來到數碼年代顯得甚具「歷史感」。事實上,近年康文署已設立了線上藏品資料庫(LCSD MCMS),作為跨館共同的系統,同時供大眾檢閱,然而出於紙本冊子方便翻查,且容易看出修改過的痕跡,兩位藏品總管面向書櫃坐下時,珍而重之地表示:「手寫登記冊對於查核電腦資料非常重要。」

除了獲發不同「身份證」,每組藏品的材質與狀態,亦關係到它們落於哪類倉庫。香港藝術館設有多個倉庫,放置紙本、油畫、織品、陶瓷、玻璃、金屬、裝置、有機無機等不同藏品,各設特定的濕溫度,以利於保存不同類型的藝術品。胡倩雯以其中一套大型裝置藏品──裝置藝術家費明杰的《飄簧》為例分享,此組作品曾在展覽「不是時裝店」中展出,多彩的外表吸引了不少觀眾前去「打卡」。然而,當它來到藏品管理這一層,讓藏品總管們備受挑戰。原因是此作包含數百件有機物(樹脂、紙張)和無機物(塑料、金屬),加上作品由多個細碎部分所構成,不易收納和重組。最終藏品總管為作品分成多個部分,逐一命名並給予號碼以照片記錄其原狀,再用無酸物料包裝,然後放在環境中性的專屬的藏品庫。

藏品總管的無休照料

藏品安置入倉庫後,日常的「起居」照料一樣重要,甚至是藏品總管工作的一大部分:小至細微蟲害、溫濕度變化調節,大至整個倉庫的滅火系統與保安監察,藏品總管都會逐一細察,每星期作一次例行巡視,與經理部及修復組無休止地監察看守。懷着一絲不苟的態度,藏品總管們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能大意。因此每次檢查時,藏品登記組都務求用最嚴謹的措施對待藏品。

為了讓藏品「安居」於藝術館,藏品總管會因應即將收入的藏品尺寸與類型,到處搜羅合適的存放設備,例如懸掛油畫的金屬網格,防止其表面相互碰觸,又特設可調節層架,收納不同大小的藏品。香港藝術館二級助理館長(藏品登記)容浩鈞表示,倉庫裏還有一個像電影《天能》中逆轉機器裝置般的氣體滅火系統(FM-200):「如遇上火警發生時,它能迅速排走特定空間內的氧氣,是對藏品來說最安全而不傷害它們的做法。」

香港藝術館的油畫藏品被安置於網格之上,以防彼此表面互有碰觸。
文物書畫藏品各有特設的書櫃安置。

胡倩雯形容,由於裝置所存的氣體容量依倉庫大小來設置,因此工作人員撤離時得先把門關上,而裝置亦會進行定期檢查和更換,同時文物醫生亦會在倉庫內設不同儀器作例行檢查,「因為部分藝術品有機會釋出或會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故我們與文物醫生都要時刻探測倉庫內的空氣質素與環境變化。」

專車接送藏品外訪 細節也講技巧

到了需要展出或研究的時候,藏品便要因此進行「體檢」、「抗衰老療程」或「拍特寫」而暫訪修復實驗室、攝影室、展廳等地方,於是藏品總管便會準備各類型特製的「藏品專車」,便利「點對點」秘密運送。這些「藏品專車」每個部分都有所講究,胡倩雯讚嘆,專車由駐館師傅按照倉庫的走廊位置、轉彎角度嚴格度量製作,因此尺寸極為精準,而且避免採用容易招惹蟲害的木質,就連車轆也經過師傳的細心挑選,防震而且使用時安靜。藏品總管還特意為不同專車命名,例如運送油畫及大型畫、平衡力高的稱為「排骨車」;放置易碎的陶瓷及玻璃製品時,便以防震力強的「BB車」運送。

每當藏品需在展覽中展出時,藏品總管會與文物醫生、藝術安裝人員等合作運送作品。

「每次移動藏品,都有機會對它們帶來影響,所以要用最妥善的方法運送。」容浩鈞表示,即使藏品外借時,運送車輛也裝有冷氣,確保過程中的室溫適合儲藏作品。藏品總管們也常與文物醫生、藝術安裝人員及專家等密切合作,胡倩雯最感深刻,是有次觀看藝術安裝人員們將一尊大型佛像從置物箱裏取出時,他們眨眼間便將整座佛像用槓桿原理安全滑出,無需花上太多功夫,讓她不由得敬佩:「看他們處理藏品的手法,我也認識了很多物理上的運送技巧。」

胡倩雯為印章藏品記下特定編號。

面對逾萬組藏品,藝術館內的藏品總管仍有條不紊,要他們點出任何一組藏品的位置、對倉庫的濕溫度時刻警戒,或收納不同種類的藏品,大概都並非難事。現時為了拉近觀眾與藏品的距離,他們更會依據藏品的研究程度,及時更新線上藏品資料庫,讓大眾隨時欣賞不同的藝術創作。

由微小的收納與巡察,到大型的危機處理,兩位藏品總管說到後來,仍為工作的不同部分表現雀躍,胡倩雯更直言:「每件藝術品都獨一無二,能夠幫助它們在這個地方生活,就是我們的使命。」下次到藝術館看展覧時,不妨想想萬事非必然,感謝背後視藏品為己出、默默付出的人。

兩位藏品總管認為,協助藏品在香港藝術館中「生活」,是他們工作的最大使命。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系列回顧:
【館長訪談】六十周年回首 在「焦點以外」講述更多香港藝術館的故事:https://wp.me/p9oTr7-90J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1】「最難得的禮物」:心血變成展品 焦點以外原來藏「情」史:https://wp.me/p9oTr7-98F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2】「最隱形的後盾」:一次大陣仗的螞蟻搬家 看不見的幕後細節:https://wp.me/p9oTr7-9ve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3】「最意想不到的藏品」:當代藝術的收藏角力 如何平衡策展與修復?:https://wp.me/p9oTr7-9FO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4】「最忠實的觀眾」:畫作以外的吳冠中 觀眾眼中大師的藝術生命:https://wp.me/p9oTr7-9Pq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