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是一座博物館的基礎,也是其最重要的構成。香港這個細小的地方,卻擁有世界級的收藏,在過去六十年間,香港藝術館匯聚了包括書畫及文物在內的諸多珍貴藏品,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源於香港的收藏家。
由香港收藏家組成的敏求精舍,成立於1960年,在國際間享負盛名,匯聚本地各界收藏家,藏品數量與水準甚豐,成員卻甚為低調,不常公開露面,更著重藝術鑑藏上的交流與鑽研。敏求精舍與香港藝術館淵源甚深,收藏家把畢生收藏傾囊捐出,化私為公,包括羅桂祥博士、「至樂樓」和「靜觀樓」等藏品,成為了香港藝術館的重要收藏。
「香港藝術館最主要就是書畫、瓷器的展覽品,這與敏求的收藏不謀而合,要是想借一個渠道將自己的藏品公諸同好,最適合就是透過藝術館。」敏求精舍主席范仁鶴如此表示。收藏家視藏品為自身的子女,難以割捨,最終選擇以香港藝術館作為藏品的依歸,必然離不開惺惺相惜的情誼。

由捐贈、擔任顧問到合辦展覽,敏求在香港藝術館背後擔任了不同的角色,以至講述香港文物收藏的歷史時,必定以本地的收藏家開始說起,談他們的藏品,也談一種「敏求精神」。
共證六十年的敏求與香港藝術館
同邁進一甲子的敏求精舍與香港藝術館,關係緊密,同創辦於1960年代,多年來合作無間,以私人組織和公營機構的身份,為藝術展覽帶來新的啟示和合作形式。本着「好古,敏而求知」的精神,敏求以中國文物、書畫為重心,致力鑑古求真。范仁鶴帶着對文物歷史的熱誠,堅定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保持我們的宗旨,就是集合喜歡收藏古物的人,以較為學術性的方向,鼓勵舍員加以鑽研。收藏家不一定講求財富背景,只需懷有收藏的熱誠就可以了,反而有些人雖然富有,卻不認識文物的歷史,而將收藏當成炫富的手段。」

范仁鶴特別欣賞中國書畫鑑藏家劉作籌,認為他對文物具獨到眼光,蒐集豐富且具價值的珍藏,卻不圖佔有,而是無私地捐予香港藝術館,因覺得藝術館具有完善的設備,能夠將作品保存良好。「劉作籌是新加坡人,卻碰巧遇上香港藝術館成立,而當時新加坡的收藏風氣尚未成熟。所以香港很幸運,不然那批藏品可能就落戶新加坡。」他又強調:「香港藝術館的工作人員也有很大的功勞,因為他們與藏家建立了聯繫,使藏家信任他們,知道香港藝術館內有專業的人員。」
劉作籌捐贈香港藝術館的「虛白齋藏中國書畫」,現在更成為了香港藝術館的一大支柱館藏。由私人藏家到公營藝術館,敏求舍員的捐贈,亦體現了香港收藏歷史的重要脈絡,敏求精舍成員、前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林業強教授,曾在香港藝術館工作,他提到敏求與香港藝術館的關係時,便先從收藏談起:「普及性的藝術館具有多種功能,首要就是收藏,擁有藏品後,需要加以保存,並要對藏品有一定研究,繼而發展成教育。」

萬梅堂圖
1985年
水墨設色紙本
范甲先生捐贈
FA1996.0016
收藏、保存、研究和教育,是一所藝術館的基本功能,林業強由此延伸,認為在這不同功能之上,敏求精舍都擔任了重要的角色:「敏求的成員捐贈了很多自身的藏品予香港藝術館,成為藝術館收藏上的重要構成。而且有些敏求成員從早期到現在,一直是香港藝術館的顧問或諮詢人,當藝術館在發展或收藏上需要徵求意見,都會邀請他們給予建議。」敏求精舍尚有一傳統,就是每五年與藝術館合辦一次大規模的展覽,集合舍員的珍貴藏品,配合特定的主題,讓公眾一睹文物真跡。而在敏求會所裏,也常作短期展覽,邀請舍員將藏品借出作展。收藏家們孜孜不倦地投身藝術鑑賞與研究的同時,亦相互分享,以公諸同好為樂。

林業強入會時是敏求精舍的「普通會員」,他表示,這與「基本會員」不同,敏求當年很長時間都只有三名普通會員,另外兩位都是後來知名的文博工作者,均在1960至80年代加入,包括後來到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屈志仁,以及前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譚志成。「敏求的收藏家希望能夠將自身收藏的知識和理念,傳承給年輕的文博從業員,當我們與收藏家打交道,亦能從中觀摩他們的藏品,從而提高我們鑑賞文物、分辨真偽的經驗,終生受用。我們三人後來也分別被升格為『名譽會員』。」林業強說道。
敏求精神:收藏、鑽研而不佔有
敏求成立逾半世紀,見證收藏風氣的轉變,林業強感嘆,近年文物與藝術品拍賣的價值飆升得很厲害,一些具特色的文物更達至天價。「在這樣的價錢下,很多投機和投資者,視收藏文物與買樓、買股票無異,升值時便將藏品賣出。這與敏求前輩與傳統文物收藏家的理念很不一樣,早期的敏求會員不認為藝術收藏是一種投資的行為,而他們到晚年時,更會把收集所得的文物和藝術品捐給公營藝術館收藏,讓文物傳之於世,這是他們認為最高尚的觀念,例如胡惠春先生、葉義先生、羅桂祥先生,甚至最近黃貴權醫生,都將他們收藏的大量藝術品或古物捐給香港藝術館,留予下一代鑽研和欣賞,這是最高尚的收藏精神。」

受父母感染而著迷於文物研究的范仁鶴,自謙稱不上收藏家,只是對中國的文化歷史興趣濃厚,認為當中具有獨特而精彩的文化,需要透過深層發掘才能習得,不然容易被西化的洪流掩蓋。在現時的市場環境下,收藏變得更為困難,范仁鶴卻把眼光放在藝術本身:「其實不斷有各樣的人投身藝術創作,在那些名貴的文物以外,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你需要尋找自覺有價值的範疇來鑽研,加以研究和發掘。」
或許正是這種追求而不佔有,令敏求成為與別不同的收藏組織,范仁鶴後來想到敏求的創會會長胡惠春先生時,不禁讚賞其品格:「欣賞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擁有。對於這一點,我認為胡先生就做得很好,他自己的收藏堂名是『暫得樓』,即每個收藏都不過是暫時所得。假如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其然會思考:既然文物具有如此珍貴的價值,自己是否一定要佔有?因此捐贈已逐漸成為敏求內的一個風氣,希望化私為公。」他又認為,當下一代對文物的喜好不大,又或因經濟、學識等原因而無法保存文物時,交給藝術館便是保存上的最好方式。

採訪:鄭天儀、鄭思珩
撰文、攝影:鄭思珩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系列回顧:
【館長訪談】六十周年回首 在「焦點以外」講述更多香港藝術館的故事:https://wp.me/p9oTr7-90J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1】「最難得的禮物」:心血變成展品 焦點以外原來藏「情」史:https://wp.me/p9oTr7-98F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2】「最隱形的後盾」:一次大陣仗的螞蟻搬家 看不見的幕後細節:https://wp.me/p9oTr7-9ve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3】「最意想不到的藏品」:當代藝術的收藏角力 如何平衡策展與修復?:https://wp.me/p9oTr7-9FO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4】「最忠實的觀眾」:畫作以外的吳冠中 觀眾眼中大師的藝術生命:https://wp.me/p9oTr7-9Pq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5】「最無微不至的藏品總管」:貼身照料逾萬組珍品 最高規格的日常待遇:https://wp.me/p9oTr7-9Tt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6】「最浪漫的社交距離」:不為人知的佈展細節 由最隱形到最前線的展覽故事:https://wp.me/p9oTr7-9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