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常被視為生活的實用性解答,但當它盛載記憶、理想以至文化與自我意識時,卻能成為實驗場所,反過來拋出問題,質疑既有的功用與生活。

「設計的重點不是答案,而是過程,不斷提出問題,讓觀眾也能表達他們的意見。」作為產品設計師兼Milk Design創辦人,利志榮也是年度設計節 deTour 2022的策展人之一。今年的deTour以「設計共同」為主題,讓觀眾由「參觀者」的角色轉為「參與者」,分別由19個創作單位藉由實體展覽提出問題,由個人身心出發,延伸至性別、社區發展、環保等議題。「今年更著重參與過程,將人和設計的距離拉近,觀眾可以就這些不同的社會議題作出回應,思考當中的過程。」另一位策展人陳韻淇形容。

黃馨 (Shin Wong) 過去幾年一直擔任 deTour 的總策展人;今年deTour 2022 的三大展區分別是「特邀合作」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主題展覽」 (Feature Exhibitions) 及來自本地及海外的「獲選作品」 (Selected Entries),其中設計裝置和展覽場分佈於 PMQ 元創方的不同位置。
隨手拾起日常所用的物件時,有沒有想過它屬於怎樣的性別?在建築合作社「一盒」的眼中,家裏各種物品,如熨衣板、掃帚、水杯等,都是性別認知的反映。透過設計裝置,一盒邀請參與者表達他們對物品的性別理解。deTour策展人兼STICKYLIN創辦人之一Soilworm Lai對此裝置印象尤深:「裝置透過不同顏色的貼紙,形成一種光譜。我認為它很能呈現一種參與性,以顏色的分佈簡單直接地把效果顯現出來。」

另一獲選展出的作品《詩梭地圖》,則由張希雯和莊璇設計,描繪和編織搬家的每一趟旅程,以文字呈現20位受訪者的故事之外,亦直面觀眾展開提問:你與理想生活的距離有多遠?作品以線條連繫每段生命故事,立體而人性化地呈現不同的人生地圖,又彼此交織,一如作品的名稱,在地圖上營造出詩意。

為期17天的deTour設計節延續至這個週末,除了19個參與式設計裝置和展覽外,還會舉辦工作坊、導賞團和放映會等一連串活動,連結不同群體和社區,呼應「設計共同」的主題,將生活和設計的距離進一步拉近。一如策展人Mic Leong所言:「設計與所有人都有關。雖然我們是設計師,但其實所有人也可以參與設計,亦有能力改變設計。」
作為香港最大型的設計節,deTour自2004年在香港横空降世,PMQ元創方總幹事陶威廉自2005年起參與統籌。「看著這個城中主要設計節一路走來,看到它的發展不斷轉變,既可以讓本土設計師實現創意,也讓普羅大眾了解何謂設計,以及設計在市民生活中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每次見到設計師為城市帶來新思維,我也感到很興奮。」

對於未來發展,陶威廉指希望deTour 可以繼續加深設計師與受眾互相學習與交流的機會。「希望促進其他領域設計師的合作,更重要是加強本地設計師與海外合作,互相吸取經驗啟發與合作。」
「deTour 2022 設計節實體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2月4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地點:PMQ 元創方(香港中環鴨巴甸街35號)
入場:免費
詳情:https://detour.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