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藝術是為了每一個人的。」

──香港藝術館之友主席利張錫齡

繁忙的街頭和車站每天人來人往,在勞碌的生活裏,只要製造一些微小的時間和空間,到處都能成為藝術的場所。

疫情期間,多家博物館無奈暫停開放,香港藝術館亦不例外。然而,大眾無法走進特定空間欣賞藝術時,藝術卻能走入生活,將牆壁、廣告板化為藝術的展示空間。下班或下課時,曾否在回家的路上,看過牆上的藝術?那是香港藝術館之友去年推出的「我們的.藝術館」活動,在全港18區展現館內100件精選藏品的圖像,有些還配合AR擴增實境技術,躍出平面。

到了疫情緩和的時候,仍留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彷彿一道道隱形的橋樑,將藝術藏在日常之中。「我們要令藝術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作為香港藝術館之友主席,利張錫齡(Nancy)在言談間透露着對藝術的熱愛。曾在紐約與倫敦等地學習藝術的她,對於外國藝術與生活的緊密連繫極度嚮往,更認為香港正朝向這樣的方向逐步邁進。

成立於1991年的香港藝術館之友,是一個非牟利組織,作為香港藝術館與群眾的一道文化橋樑,多年來支持和推廣香港藝術館的不同項目,並籌辦導賞團、海外旅遊、夏日藝術營、音樂會等各類型文化活動,培育香港青少年乃至大眾對於多元化藝術的興趣。

(左)香港藝術館之友副主席郭心怡、(右)主席利張錫齡

由週日音樂會到暑期藝術營,香港藝術館之友多年來為本地學生與大眾籌備不同形式的活動,讓人們得以放下日常的重擔,心無旁騖的重新接觸、認識藝術。從這些參與者身上,Nancy甚至發掘到不同的有趣特質,以至藝術潛藏的影響力。「或許香港已足以成熟,來迎接一個藝術與文化的環境。」目睹「我們的.藝術館」比預期更大規模地實行時,她更不禁驚喜嘆道:「近年不管從商業、教育或研究上,都看到越來越多人投身藝術的行列,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態。」

由音樂會到藝術營:走入生活的藝術

Nancy加入香港藝術館之友多年,看着外展活動的形式以至整體藝術氛圍不斷轉變,她逐漸意識到,要令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從小開始的習慣培養。香港的教育著重學業成績,以至與藝術相關的課外活動較少。「假如香港的學生從小就不接觸藝術,長大後亦不會喜歡藝術,因為這不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Nancy說道。

香港藝術館歷經三年翻新,自2019年底重開後,一度遇上不同的外在挑戰。雖然如此,Nancy仍積極表示,香港藝術館之友的團隊充滿各種有趣想法,只待時機到來時一一實行。例如暫定在下月復辦的週日音樂會,曾是極受歡迎的活動,疫情前的最後一次音樂會,便有多達四百名聽眾參與。

由香港藝術館之友籌辦的週日音樂會。

Nancy憶述,音樂會最初舉辦的時候,其實感興趣的人不多:「他們大多只希望品嚐會後的下午茶小食,可以看出他們對音樂本身的興趣不大。」一段時間過後,參與音樂會的人逐漸增多,「他們會安靜地坐下來聆聽,甚至有觀眾為演奏家繪畫素描。」有天出於某原因,活動不設小食與飲品,卻仍舊獲得觀眾的正面回饋。Nancy因此發現,音樂會已經吸納了專屬的觀眾群。「很多觀眾都表示,週日音樂會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亦為此感到期待。」

另一個同樣令Nancy印象深刻的活動,則是以基層學生為主要對象的暑期藝術營,長達六至八星期,為參與學生提供交通和膳食,並邀請本地藝術家與學生們一起探索藝術。「曾參與的學生還包括癌症病患者、殘障或兒童宿舍的兒童等,他們都很享受這樣的藝術營。每個暑期,都能看到他們又唱又跳的身影,後來聽他們的老師說,學生們回到學校之後,其學習態度也有所轉變。」

以基層學生為主要對象的夏日藝術營。

由暑期藝術營,到為學校提供免費穿梭巴士到訪香港藝術館,藝術館之友一直有意讓本地學生接近藝術,讓藝術館不再成為遙遠而不可即的空間。香港藝術館重開後,Nancy觀察到,前往藝術館的觀眾群中不乏年輕人,認為到訪藝術館已逐漸走進本地學生們的生活日常。

「我們的.藝術館」:公共空間成藏品展示空間

疫情期間,大眾被困守在家,與公共空間隔絕開來,然而Nancy相信藝術仍有其啟發性。走進恆常經過的路段,例如地鐵站、街道,這些仿似與藝術館互不干涉的空間,化身藝術長廊時,竟也如此適切。「我們的.藝術館」活動的出現,便是源於當時偶然的觀察:「疫情時,香港藝術館被迫閉館,我們為此感到遺憾。當時街上有很多空着的廣告板,於是我們靈機一觸,嘗試邀請不同企業贊助我們在各區展示香港藝術館的藏品。」

「我們的.藝術館」由逾60個企業贊助,在各商場、廣告板、地鐵站等地展示香港藝術館的館藏。

遍佈18區的圖像中,超過370個位於室內及室外公共空間的廣告牌、電子顯示屏幕和交通交匯處,展示了香港藝術館精選的藏品。Nancy表示,這次的活動獲得逾60個企業贊助,過往作為商業用途的廣告板,因疫情而懸空着,反倒為藝術製造了空間。「這只是一次性的活動,目的是在疫情時,藉由藝術為觀眾帶來不同啟發。」

活動完結後,不少地區至今仍能看見香港藝術館藏品的蹤跡,幸而疫情稍退,藝術館現已重開,公眾能夠親身到藝術館欣賞藏品的真身。去年,香港藝術館躋身「全球100個最受歡迎藝術館」之一,為此Nancy歡悅地說道:「近年我看到很多年青人到訪藝術館,無論拍拖或拍照,也選在這個寧靜的地方。」

以純粹目光認識藝術

在香港推行藝術,畢竟仍需要一定的時間。「在外國,到訪藝術館已成為自然的日常,人們往往一有時間便前去。我相信,我們也正向着如此方向邁進。」醉心於藝術的Nancy,面對講求功能性作用的商業化城市,反而更決心推廣藝術,視藝術為另一個觀看世界的方式。「香港的學生專注於學業,生活中充斥着各種測驗和考試,然而藝術正是一種途徑,讓他們從別的角度觀看這個世界,思考:以前的人為何是這樣的?甚麼是藝術?藝術想表達的是甚麼?」

從簡單的問題出發,往往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應,因此Nancy認為:「與其說在推廣藝術上要做甚麼,倒不如直接邀請他們前來藝術館。」作為香港藝術館與公眾之間的橋樑,香港藝術館之友目前正在計劃不同的外展活動,希望吸引本地公眾以各種形式接觸甚至創作藝術,而Nancy對此亦抱有希望:「香港藝術館之友從很小的規模開始發展,最初尚不清楚能擔任怎樣的角色,但隨時日漸過,我們已逐漸發展起來,並不斷有新的看法,期待能將藝術鑑賞帶給所有人。」

香港藝術館之友主席利張錫齡(Nancy)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系列回顧:

【館長訪談】六十周年回首 在「焦點以外」講述更多香港藝術館的故事:https://wp.me/p9oTr7-90J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1】「最難得的禮物」:心血變成展品 焦點以外原來藏「情」史:https://wp.me/p9oTr7-98F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2】「最隱形的後盾」:一次大陣仗的螞蟻搬家 看不見的幕後細節:https://wp.me/p9oTr7-9ve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3】「最意想不到的藏品」:當代藝術的收藏角力 如何平衡策展與修復?:https://wp.me/p9oTr7-9FO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4】「最忠實的觀眾」:畫作以外的吳冠中 觀眾眼中大師的藝術生命:https://wp.me/p9oTr7-9Pq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5】「最無微不至的藏品總管」:貼身照料逾萬組珍品 最高規格的日常待遇:https://wp.me/p9oTr7-9Tt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6】「最浪漫的社交距離」:不為人知的佈展細節 由最隱形到最前線的展覽故事:https://wp.me/p9oTr7-9UE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7】「最長久的合作伙伴」:走過一甲子的敏求精舍 擁有世界級收藏卻更重傳承(上):https://wp.me/p9oTr7-9Xt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7】「最長久的合作伙伴」:走過一甲子的敏求精舍 擁有世界級收藏卻更重傳承(下):https://wp.me/p9oTr7-9XK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8】「最多字的藏品」:徐冰《天書》的魅力 以偽文字顛覆漢字體系:https://wp.me/p9oTr7-a0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