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無伴奏合唱只是年輕人玩意,近年接觸層面便擴闊至銀髮族。「沒有事情不可能!」由伍卓賢擔任藝術總監的本地專業無伴奏合唱劇團「一舖清唱」,自2019年11月起推出賽馬會「耆樂唱一舖」,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為期三年,給退休人士及長者帶來學習及演出無伴奏合唱的趣味體驗,他續說:「無伴奏合唱適不適合長者?首先不要想像限制與前設,應該要想出方法,讓無伴奏合唱適合長者!」

開放自己聆聽別人
本地的無伴奏合唱歷史不算很長,參與受眾以年輕人為主,從十多歲到三十多歲,年齡層不寬,伍卓賢留意到近年其他藝術類型,時有接觸較年長的受眾,「我們又有沒有可能介紹無伴奏合唱給他們欣賞,甚至吸引他們參與?」於是賽馬會「耆樂唱一舖」開始向長者推廣無伴奏合唱音樂。賽馬會「耆樂唱一舖」項目總監(藝術)劉兆康說,「老友記」有不少條件參與無伴奏合唱,譬如他們的歌庫很大,從昔日金曲,到現時的流行歌,皆有涉獵,而無伴奏合唱便是由翻唱歌開始,「雖然他們在成長年代或未有接觸無伴奏合唱,但以一個新的方式唱熟悉的歌,他們覺得既有趣又有新鮮感。」
核心導師謝迦密反而覺得,沒所謂長者適不適合無伴奏合奏,只有他們喜不喜歡。導師會培訓學員,讓他們有所進步,「無伴奏合唱的難度,正好由我們設計。」他又說,無伴奏合唱便是人與人在聲音上的溝通,更能促進彼此交流,「促使他們開放自己,聆聽別人。」另一位核心導師賈亦勤補充,無伴奏合唱的所有事情都由自己處理,是一個很好的活動去發現自己、觀察自己,「也為他們推開一道門,接觸新世界。」

從〈上海灘〉到〈One And All〉
賽馬會「耆樂唱一舖」於三年間展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三間長者服務中心為種子中心,第二階段增添兩間,到了第三階段,參與的長者服務中心達到七間,吸引愈來愈多人報名,他們也招募其他年輕學徒導師,還選出優秀的長者學員成為助教。為長者設計無伴奏合唱學程、活動,還有編曲,都跟為年輕學員以至專業歌者而設的有別,謝迦密坦言,編曲宜盡量簡單,節奏、音域也得調整,「畢竟長者的聲音彈性沒那麼大,我也留意到,愈年長的話,女士的音域愈會偏低,男士則愈會偏高。」
另外,挑選他們熟悉的歌十分重要,好像〈上海灘〉、〈甜蜜蜜〉、〈每當變幻時〉、〈風的季節〉、〈跳舞街〉、〈青春痘〉、〈Try to Remember〉等等,都給寫進歌單裏,「如果他們對歌曲熟悉的話,很快上手。」歌單裏也有新歌,好像Mirror的〈給自己的信〉和〈One And All〉,賈亦勤笑着說:「Mirror的接觸層面很廣!」長者人生閱歷豐富,歌唱時或更有感情,謝迦密稱,去年他們唱〈每當變幻時〉,還有今年8月《盆菜四重奏》的〈人生歌〉時,便特別叫他印象深刻,「所謂情感表達,他們一開聲唱就有了。」

長者開始學習無伴奏合唱音樂時或有覺得自己學不來的心態,賈亦勤說,作為導師,怎樣鼓勵他們投入參與,怎樣提供一個安全又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最為關鍵,她會以一些好玩甚至傻氣的遊戲融入教學。去年表演歌曲是〈信自己〉,除了歌唱,賈亦勤還讓學員了解歌詞,並邀請他們作分享,「其中一位學員比較害羞,我鼓勵她拿起咪高峰分享,她不僅分享自己學習無伴奏合唱的體驗,還有跟媽媽一起歌唱的感受,這是她向媽媽的真情剖白。」劉兆康也分享,其中一位長者學員的孫兒生日,在慶祝時,家人唱生日歌,爺爺在beatbox,叫他十分驚喜,「他們真的學以致用,把所學的融入生活!」
疫下上課的挑戰
計劃歷經三年,正好碰上疫情,劉兆康歎道,首階段不少活動,如示範演出等等,都發生不了,他們只好把工作坊拍成短片,又以視訊會議軟件形式教學,也拍了《抗疫時期無伴奏特輯》,教授如何開聲等知識,讓學員在家也能學習。然而把課堂轉在網上進行,對長者、導師都是挑戰,謝迦密提到,課堂有次以視訊通話形式上課,班上有位七、八十歲的學員,因為不太懂得用視訊通話,於是老遠的從天水圍乘車去沙田,到他買電話的店舖,請教職員怎樣使用。
及至計劃第二階段,他們逐漸恢復實體的示範演出、音響工作坊、歌唱工作坊等,還順利舉行年度演出,讓五間長者服務中心共七班學員,走在一起,在一個偌大的舞台上,以演出分享學習成果,最後還有百人大合唱〈每當變幻時〉,場面浩蕩。他們於計劃第三階段讓更多合唱班參與小型演出集,又剛於今年8月舉辦專業劇場演出《盆菜四重奏》,為計劃畫上圓滿句號。

「無論哪個年紀,都要繼續前行」
這些長者學員,從一開始不懂看樂譜,到會追問、討論;從一開始導師數着拍子也不一定能夠跟拍,到後來導師不用打拍子也有一定的拍子感;最後甚至踏上舞台表演,幾位導師和策劃人讚賞他們進步很大,很不簡單。所謂教學雙長,藉着這個計劃,接觸到一班努力認真的長者學員,更叫劉兆康自我提醒,「無論哪個年紀,都要繼續前行,繼續進步。」他又提到,一些舊有價值,如尊師重道、態度認真、虛心求學等等,都能在他們身上體現,「值得年輕一輩好好學習。」
賽馬會「耆樂唱一舖」三年計劃剛剛結束,伍卓賢表示,對團隊是一次很好的經驗,刺激他們為不同程度、背景的學員,構想新的學習模式,帶來新衝擊。被問及計劃會否有下一個階段,他坦言要看契機,「這種規模,不是一個藝團就做得出來,還需要各方面配合。」劉兆康也分享,過去幾十年間,似乎愈來愈多人玩無伴奏合唱,「這條路該如何走下去,怎樣令環境更加壯大,藉着這次體驗,我們有了更多思考。」

賽馬會「耆樂唱一舖」
網頁:https://yatposingers.org/jcyphappyagecappella
部分影像於非疫情時間拍攝,當中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拍攝之影像,在場人士均有嚴格遵從當時實行之防疫措施。
所有作品內容均由主辦單位/創作團隊獨立製作,並不代表本計劃及捐助機構之立場或意見。
撰文:黃子翔
攝影:黃子翔、一舖清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