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時代被迫闊別舞台,令如今每遇上一套現場演出,都覺得份外難得。尤其在香港,除了本地製作外,不少在國際間享負盛名的創作團隊,亦常選擇以香港為作亞洲演出的重要舞台,確立了香港在藝術與劇場上的特有位置。
復常路上,往外探索的同時,回首本地百花齊放的演出,不僅是一種閒餘的享受,也是對自身文化和發展的自我觀照。一期一會的香港藝術節,就選擇在今年2月至3月重返音樂廳和劇場,約四十齣節目、逾300項加料節目和教育活動,涵蓋本地及國際演藝名家,不論是經典傳奇或是新晉創作,都體現着舞台上的流光溢彩。
以「回賞・前行」為主題,今年為香港藝術節打響頭炮,是以現代目光為經典傑作重新詮釋的節目。成立過百年的頂尖舞團——斯洛文尼亞國家歌劇院馬里博爾芭蕾舞團(Ballet of Slovene National Theatre Maribor),以兩齣經典新編名作《收音機與茱麗葉》及《春之祭》作為今屆藝術節的開幕節目。編舞Edward Clug藝高人膽大,《春之祭》與此次帶來另一經典、把易卜生名作改編而成的長篇舞劇《培爾.金特》(Peer Gynt)都是贏盡口碑的亞洲首演。

閉幕節目則是2022年國際古典音樂大奬(ICMA)得主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的兩場演出。去年樂團曾透過網上音樂會與觀眾見面,獲各界擊節讚賞,今年再以激昂的音樂滿足意猶未盡的樂迷,在身經百戰的首席指揮Jakub Hrusa 的領導之下,樂團將演奏布拉姆斯及德伏扎克的交響曲,加插二十世紀先鋒派作曲家利蓋蒂的實驗作品——為一百台拍子機編寫的《交響詩》。
首次完整踏台 本地話題製作紛呈
疫情時不少演出或延期,或後會無期,今屆藝術節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少不了三個創作已久,卻是首次完整踏台的本地製作——原創粵語音樂劇《日新》、舞蹈歌劇《兩生花》(由《蕭紅》及《兩個女子》串連而成)以及裝置音樂會《超真實》。
今年本地精彩作品眾多,除了由電影改編的話題作《飯戲攻心》踏台版外,話劇上令人期待的還有張達明編劇及導演的《末戀・無愛合約》,藉一段有性無愛的關係,述說一個關於面對死亡、愛與傷痛的故事;粵劇方面,毛俊輝為《毛俊輝・粵劇情》首次登場擔綱「導賞大師」,分享每段演出的創作重點,開粵劇演出先河,並引入傳統粵劇兩性情感世界的破格演繹;新編作品《竹林愛傳奇》則由杜國威任編劇,力求跳出粵劇框架,描寫人性多面;另外還有《短篇粵劇——戲說八德》、《畫皮》(精新版)等。

音樂上,本地笙演奏家鄭浩筠重編廣東、東南亞、蒙古和南美多首經典作品,並滲入爵士、搖滾、巴薩諾瓦元素,玩得不亦樂乎;另外古長笛演奏家曾逸豪的音樂會,一連帶來巴羅克、古典、浪漫和二十世紀四個時期各異其趣的樂音;香港著名管風琴家林芍彬,將與港樂銅管五重奏攜手演繹一系列文藝復興、巴羅克及當代作品。
一覽世界級演奏與經典
談起藝術節,國際演奏家和創作團隊的訪港演出更是不能缺席的節目,防疫限制逐漸移除之際,全球知名的頂尖團隊紛紛回歸。今屆值得留意的,包括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尤利西斯歸鄉記》,透過三位一體的木偶「演員」、木偶師及歌唱家,為經典史詩同時帶來三種觀賞的新穎體驗;世界首屈一指的法國假聲男高音Philippe Jaroussky,則藉《奥菲歐的故事》精選多位十七世紀意大利音樂大師的歌劇作品,重道淒美動人的希臘神話。

由歌劇、話劇、舞蹈、粵劇、音樂到戶外節目等,來自本地和國際的藝術家們,各取相異的媒介、體材與手法,不論對哪一種藝術形式有興趣的觀眾,都能趁此盡極視聽享受,單坐在本地觀眾席上,就能一覽世界級的演出。疫後再迎香港藝術節,來到第51屆,對於本地的觀眾乃至整個藝術環境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啟迪,助大家思考回賞與前行。
第51屆香港藝術節
了解更多:https://visit.hkaf.org/c9h2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