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最珍貴在於交流。
當下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便正舉行的「書藝跨域:香港及伊朗書藝展」就恰恰做到這點,那是第八屆香港文化節今年的重點展覽,已籌備多年,由醉心考古與東亞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主席趙式慶出心出力統籌,抽取了一個有趣而被忽略的視覺,讓觀眾重新跨地域欣賞畫中文字、文字入畫的藝術美學,同時呈現當代不同文化的書藝發展趨勢。
金庸筆下的西域美學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你覺得它遙遠?其實不。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拜火教)就是古波斯帝國的國教。回味這經典金庸愛情武打片,你應該記得西域美女小昭在中原讀的聖火令文字,就是波斯文。
「中國與中東的國家尤其是伊朗有超過1500年文化交流的歷史。其實中國古字是有重要紀念性的字體,例如古代青銅器上或是石刻文字,都很強壯有力;而伊朗早於幾百年前已將字變成超越本身規限的藝術風格,所以我覺得他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很有趣的文化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主席趙式慶說,展覽強調以文字書法在畫面上作為主角,至於跨域的意思就是由中東跨到香港。
是次展覽展出7位香港藝術家及12位伊朗藝術家合共56件書藝作品,包括51幅畫作、3件藝術裝置及2件雕塑。當中36件作品更從未於香港公開展出。參展的本地藝術家包括﹕王無邪、黃孝逵、馬達為、王秋童、吳觀麟、林天行及何少中。
「作品不統一才多彩多姿」
中國文字有數以千年歷史,由象形文字演變成篆書、楷書、甲骨文、鐘鼎文、隸書等,與時俱進。是次展覽香港區聯合策展人、水墨藝術家王無邪談策展理念:「香港藝術家都盡量以個人興趣,以文字作主要視覺元素,所以你們見到展覽作品並不統一風格,才多彩多姿,各自在自己的藝術生涯裏不斷探索各自路線。」
他續指,香港畫家從事水墨創作者多兼擅書法,強化點線表現,亦有利於題字,作為畫面元素。「銳意創新者嘗試以文字、字母、符號入畫,由而跨入書藝的領域,作為中國書畫同源的當代詮釋。」
另一聯合策展人Yas Mostashari Chang對中東藝術了解甚深,她指中東藝術與遠東文化有很大的距離,中東文化的藝術表現從來不重視具像,「伊朗書法包含很多幾何學、哲學及藝術的元素,這是部份基本的伊朗文化,是我們的文化傳承。」這次展覽的作品大部份來自50年代,涵蓋當時優秀的書法家和藝術家,以現代角度創作傳統書法作品。
質感文字無限想像
「伊朗的語文波斯語由於字型構造較複雜,故能提供無限的想像空間讓藝術家的創作馳騁。這次展覽將展示由1950年代開始到當代藝術傑作從技巧到使用媒介的進化與轉變。」她舉例指,伊朗藝術家不只是在紙上重寫古老文本,反而用了油彩或塑膠彩呈現美學,「它們未必有刻意傳遞甚麼訊息,有些只是重複畫字母,玩盡質感和光暗,基本上是做一件充滿視覺效果的作品而非書寫文本。」
平面設計出身的王無邪投入水墨創作,向來作品都帶有設計的玩味性。是次展覧可以全面地看到這種面貌,由他最早於美國留學時創作是的作品到近作兼備。「將近離開美國的那段時間我畫了這作品,當中有一個R字,代表我當時住的地方The Mount Royal,十字就像我站在十字路口中究竟畢業後想去那裏?最後我回流香港,所以這張作品很特殊意義,也表現出香港人受東西文化的影響。」
12位伊朗藝術家,包括﹕Charles Hossein Zendehroudi、Siah Aramjani、Hossein Valamanesh、Fereydoon Omidi、Arita Shahrzad、Iman Safaei、Mahdieh Pazoki、Farnaz Rabieijah、Mahya Tolookian、Farshid Davoodi、Abol Atighetchi及Allahyar Najafi,透過為其藝術作品注入書藝元素,各自演繹對當代藝術的解讀。
「書藝跨域:香港及伊朗書藝展」
日期: 2 月25 日至3 月8 日
開放時間: 2月25 日至3月8日 上午10 時至晚上7時 (公眾開放)
特別日子開放時間: 3月8日 上午10 時至下午3時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1-5號館
(免費入場)
撰文:鄭天儀
拍攝:古本森、鄭思珩、鄭天儀
剪接:余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