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移民城市,來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人共聚於此,單單是水上人,就分蜑家人和鶴佬人。大埔的鶴佬人人數眾多,文化歷史悠久,部分人平日仍會以鶴佬話溝通,秉承自己獨有的文化。
蘇文英是鶴佬人,成長中聽聞過不少鶴佬傳統習俗,特別是繁複又獨特的婚嫁儀式。有感婚嫁文化漸漸消失,她申請了康文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非遺資助計劃),花了兩年時間找來大埔鶴佬漁民信用及建屋無限責任合作社和族中親友幫忙講述舊事、提供舊物,將幾乎煙滅在時代之中的鶴佬婚嫁文化,包括婚禮服飾、頭飾等,以至獨特的婚嫁儀式、嘆歌一一重現。

鶴佬婚禮的集體精神
鶴佬人其實指海陸豐人,其祖先源自福建,後來聚居於潮汕、海陸豐(即汕尾)一帶。50至60年代大量鶴佬人來到香港定居,其中鶴佬水上人多居於長洲、三門仔、元洲仔、香港仔一帶。蘇文英的親友都是居住在大埔的鶴佬人。
「我從小跟父母出席鶴佬婚禮,到親戚家吃鶴佬湯圓,場面好熱鬧,但是新娘卻表現得很悲傷。」蘇文英從父母口中得知,原來嘆歌是鶴佬婚禮必不可少的元素。由於新娘從此要與父母分別,新娘和家族成員會藉此機會高唱嘆歌,唱出新娘即將離家的心情,以及對婚後生活的期許,時而加入孝順長輩的道理,寄情於曲中。她也聽說有些與父母關係欠佳的女孩,會在結婚當天把父母的不是唱出來,可見嘆歌沒有固定的歌詞內容,任由歌者隨興發揮,歌聲承載着鶴佬婚禮獨特的情景。

據蘇文英的觀察所見,隨年代變化鶴佬婚禮近年越趨簡化,傳統的鶴佬婚嫁儀式在近十年間甚為少見,「這時候我剛好知道有非遺資助計劃,那不如嘗試申請資助,仔細記錄鶴佬的婚嫁儀式吧!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出現過很多人和事,讓我感受良多。這一直推動我設法把鶴佬婚嫁儀式推廣出去,讓年輕人了解它。」
鶴佬婚嫁儀式有多盛大和繁複?「傳統鶴佬婚禮要搞足六天!這太花人力了,現代的婚禮有很多選擇,如果年輕人選擇現代的婚嫁儀式,例如坊間的一站式套餐,根本不需要家人幫忙。但其實傳統鶴佬人結婚,都是由家人一起籌辦的。」她解釋,傳統上鶴佬人都嫁鶴佬人,一切儀式都在水上舉辦。新娘出嫁前,女家的女性成員會一起哭嘆,男家則打鑼打鼓。男女雙方家族中各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務,例如婚禮中的「好命婆」會替新人掛門紅、鋪床、做接禮,還會上頭。

成為一名「好命婆」需符合一些條件,要有兒女、丈夫健在,最理想是三代同堂,還要在八字上與新人並不相沖。一般「好命婆」都由家族成員擔任,若然找不到合適人選,會從遠房親戚中物色,實在沒有辦法才會找外人幫忙,她說:「家族裡人人都有角色,包括好命婆都不用花錢,但如今我們請大妗姐等等都要花錢聘人來做,根本不需要家人幫忙。家人的角色被淡化。傳統的集體精神,也正是今天我們缺乏的。」
鶴佬文化總動員
有關鶴佬人傳統婚嫁儀式的資料零散,蘇文英過去數年間有賴親友全盤分享鶴佬人傳統婚嫁儀式中的習俗、趣聞和物品,讓她重新認識鶴佬文化。其中蘇文英的表舅母(李白妹)曾多次充當好命婆,熟知傳統鶴佬婚禮的流程,還提供了自己出嫁時的相片和頭飾,宛如鶴佬人婚嫁儀式的活字典。

鶴佬人嫁娶現場總能聽見嘆歌,唱的自然是鶴佬話。妹姨(蘇灶妹)唱鶴佬嘆歌年資逾60年,是活生生的鶴佬婚嫁寶藏。採訪當天,你若問及關於嘆歌的詳情,她會馬上唱給你聽,絕無欺場!
另有蘇文英的姑姐(蘇妹)。她在八十年代末結婚時,仍按照傳統習俗經歷兩次出門,如今做過三次好命婆,見證鶴佬婚嫁儀式的今昔演變。

最後功不可沒的有蘇文英的母親(徐四妹)。蘇媽媽知道女兒開展「水上人嫁 ── 香港鶴佬漁民傳統婚嫁」這個項目時,便到處詢問大埔的鶴佬人,搜集當年婚嫁的服飾,然而收穫有限,她甚至到街市漁檔網羅「漏網之魚」,可惜所借得的也不多,「有口水都問到口水乾了!」她同時是女兒的鶴佬話翻譯,解釋話語之間蘊藏的價值觀和文化意義之餘,還不忘梳理儀式的流程和涉及的社會組織,實在是蘇文英在了解鶴佬文化路上的「引路人」,蘇文英說:「從前盲婚啞嫁,一般新娘都會感到很恐懼,但原來她們婚嫁中唱的歌中,歌詞中是有期待,會唱到『我枕頭繡出龍鳳雀,俾官你哄出來拍拖』這種積極的心情。如果不是有母親替我翻譯,我是不會明白她們的心情的。」
鶴佬婚嫁服飾的美學
蘇文英和她的親友都珍而重之地收藏這些有數十年歷史的婚嫁用品,部分衣飾依然五彩繽紛,保存良好,讓人一睹昔日鶴佬婚嫁儀式的光彩。蘇文英介紹,新娘單單出嫁當天就有兩件嫁衣,「按鶴佬人傳統的婚嫁儀式,新娘分兩次出門。第一次為凌晨時分男家接新娘,此時新娘身穿黑色嫁衣。其後新娘返回娘家換上色彩繽紛的裝扮,於同日下午進行第二次出門。」

一套典型的鶴佬新娘婚嫁服飾包括色彩絢麗的上衣,肩上搭上雲肩,下穿紅點裙。裙上有獨特的刺繡圖案包括三角形的樹葉圖案,代表繁盛,而波浪紋則跟鶴佬人在水上生活的情景互相呼應。新娘的嫁衣通常由鶴佬娘家人縫製,或由親友借出,世代相傳。「鶴佬人會善用手上的資源,讓婚嫁儀式辦得風光一點。」採訪當天,蘇文英特別展示了一條有超過百年歷史,由25個一毫硬幣串成的纏腰銀鏈。遙想當年香港市面仍流通仙士(Cents),這銀鏈所承載的心意和價值早已不言而喻。
髮髻是鶴佬已婚婦女的象徵,而精緻的髮釵則為新娘添上華麗的氣派。鶴佬新娘成婚的第一個月需每天盤起髮髻,再戴上髮釵,象徵一個過渡成為人妻的儀式。據蘇媽媽說,她們千辛萬苦,花了兩年才找到這組髮釵。整組髮釵呈圓形狀,分三層,共有步搖、釵、簪三個元素。她憶述銀製的髮釵本來銀光閃閃,相當耀眼,但是經歷百年後銀飾已氧化變黑。從前大埔有專為鶴佬人做銀器的師傅,然而掌握這門巧手工藝的師傅早已不在,蘇文英的親友只能無奈接受歲月留下的痕跡,並加上彩珠點綴飾物。
從黑白的歷史圖片看來,鶴佬新娘戴起這組髮釵,確實會令人想起《星戰前傳》中的 Princess Padme!這套髮釵現時共有三十多枝,但從前新娘頭上的髮釵可多達一百枝。蘇媽媽說:「釵是家族流傳的,親人嫁女會互相借用,然後封一封利是以作答謝。」

除此之外,蘇媽媽向記者介紹一根金光閃閃的髮釵──「雀仔花通」,上面滿佈鶴佬人獨特的圖案,代表如意吉祥。「現在鍍金技術十分便利,姨姨就把從前出嫁時的髮釵重新鍍金。」



鶴佬髮釵的實物之所以流傳不多,據他們了解,竟然與香港電影有關!「七十年代電影行業起飛,開始多了電影公司來大埔找鶴佬人,收購他們的婚嫁飾物,用作古裝道具。當時鶴佬人不以為意,覺得兒女不會承繼,於是把飾物賣掉。」
新舊交融的文化習俗
男裝又如何?在蘇文英表舅母借出的云云鶴佬婚嫁服飾之中,有一頂以銀飾花朵及絨球點綴的牛仔帽,至今已有逾50年歷史。該牛仔帽在家族間互相傳用,曾被四位新郎在上頭儀式中佩戴。蘇文英推斷:「傳統上新郎應該戴中式帽的。大概是當年鶴佬人來港後,受到西方文化影響,便順應潮流,作出改變。」鶴佬婚嫁的上頭儀式一般在中午舉行,期間「好命婆」、舅母和姐姐會為新郎高唱嘆歌,説盡吉祥祝福語。新郎在歌聲和祝福聲中,頭戴牛仔帽,實在是一道新舊交融的場景,且甚有香港特色。
若説舊物是時代的印記,將時光定格,讓人回味往昔,那麽人們所保留的儀式活動則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肩負着薪火相傳的作用。在近四十年來,大埔的鶴佬水上人,因城市發展,陸續移居岸上生活,原本在水上進行的婚嫁儀式亦隨之改變。不過,部份上岸後的鶴佬人,仍保留了一些傳統婚嫁儀式,例如新人會交換紅繩,仿照昔日交換船纜的習俗,還會把當年扒龍舟接新娘的習俗,轉移到陸上進行,將鶴佬漁民過去獨有的生活習俗投射到儀式中。蘇文英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當年新娘的造型獨具匠心,跟現代的審美觀毫無違和感,讓她感到十分震撼。「計劃開始前我曾翻閲其他族群婚嫁儀式的資料,但是從來沒有見過類近的鶴佬習俗,因此我想記錄這個獨特的文化。」
蘇文英早前通過非遺資助計劃開辦了導賞團,向參加者介紹傳統鶴佬婚嫁文化,還讓他們親身體驗陸上扒龍舟和試穿鶴佬婚嫁服飾。她希望透過紀錄片、文化學徒課程和展覽,全方位還原鶴佬文化系統,讓年輕人通過嘆歌、服飾、儀式和吉祥語等了解鶴佬婚嫁文化。
「水上人嫁 ──香港鶴佬漁民傳統婚嫁」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3月18日
時間︰早上10時至下午4時
地點︰大埔元洲仔大王爺廟
撰文、攝影:何兆彬
希望聽到鶴佬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