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是一種文化表述的方式,香港原創作品某程度上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香港原創舞台作品源起可追溯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值本土文化興起,香港話劇團、中英劇團等多個職業演藝團體相繼成立,本土原創文本開始在穩定的文化經濟環境下篷勃發展,吸收中西文化,形成屬於香港舞台的獨特面貌。

近年香港演藝節目選擇眾多,反映一種越漸成熟的創作風氣,但在向前發展的同時,回首整理和解構過去的本地原創作品,亦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好讓我們從中思考香港原創文本朝前發展的方向。節目策劃人陳國慧在這個網上節目首集先細說節目起源,追溯香港原創文本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的發展情況,透過活化香港過去的演藝作品,展開詮釋原創文本的另一種想像。

殿堂級編劇杜國威,在第二集細說其經典作品《聊齋新誌》的背景,以及他與香港早期重要社區藝團灣仔劇團的合作,兼由藝評人鄧正健和盧宜敬拆解劇本特色。除了來自資深劇場工作者的聲音外,同場還有由聲音掏腰包邀請的年輕創作者李子蕊聯同粵劇演員梁非同,共同梳理《聊齋新誌》中的角色,重新創作《演練綢繆》,分享新一代的創作心得。

本地編劇潘惠森的首部「愛情舞台劇」《小島芸香》,在九十年代首演時只有兩位主角,講述的愛情故事卻令人印象深刻。節目的第三集邀請了潘惠森分享他對劇中小島的想像,另外兩位藝評人張秉權和邵善怡則會分享此作品令人感動的原因。在同一集裏,另一位跨界藝術家馮國基亦在《Triptych》中,透過林佩君的文字創作,以及演員劉俊謙的演繹,細膩地呈現他對小島的感覺。

來到節目的最後一集,由本地編劇兼實力派演員張達明分享《說書人柳敬亭》在他創作脈絡中的意義,藝評人盧偉力和江祈穎則表達他們對作品與時代關係的賞析。最後一部分,是藝術家白雙全與影像導演陳上城的創作,把意象延伸,以《銀翼時光》從另一角度把這個故事繼續說下去。

《越界藝演:香港原創作品跨界重探與導賞》【網上節目】合共四集,現已全部上線,大家把握機會到以下連結收看!
🌟第一集:《緣起與凝聚》
🔗 http://bitly.ws/AEob
🌟第二集:《聊齋新誌》‧《演練綢繆》
🔗 https://bit.ly/3ZpBawd
🌟第三集:《小島芸香》‧《Triptych》
🔗 http://bit.ly/3yg1Xij
🌟第四集:《說書人柳敬亭》‧《銀翼時光》
🔗 http://bit.ly/3mHnzBB

🔗節目詳情:http://bitly.ws/AxQr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