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何止線條、黑白、濕潤、快慢。」
── 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俞俏
書法一葉知秋,簡單的元素,就能展現歷史長河中人類的精神與情感面貌。作為人類文明史上唯一得以延續千年、以文字為體的藝術成就,書法出現的形式已不再局限於紙本,在街頭塗鴉、刺青、媒體文化中皆可看見其蹤影。
歷代的書家不斷從文字的「書」寫與「法」度之中,尋求新的美感與韻律的突破。書法為當代不同媒體的藝術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為了回顧與前瞻當中的可能,香港藝術館籌辦了「漢字城韻──書法中的詩舞畫樂」展覽,展出超過七十件珍貴館藏。
「我們這次的策展,沒有用傳統編年史講述書法史的方式,而是透過研究發掘中國書法中不同的美學欣賞角度,以展覽讓觀眾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欣賞中國書法的美。」俞俏細述展覽的策展方向時說道。不同的藝術媒介──舞蹈、武術、音樂、文學、繪畫──原來與書法藝術皆緊密相連。展覽更透過書法連結現今世代,透過人工智能與錄像作品,引發大眾重新思考經典的傳承,以及書法在當代的價值。
「在世界的藝壇中,書法所佔的席位是很崇高的,作為一個使用中文的人而言,我覺得是應該要認識書法的。」這次展覽展出了書法家區大為的兩幅作品。由詩中哲理說到線條變化,區大為憶述創作時的心情起伏,當中所形容的「心清聞妙香」,正體現書法給予當代社會難得的心靈空間。
書法串連的五感 文字中的舞/武動與圖像
筆觸落於紙上,意味文字的誕生,隨之而生的,還有一舒一放時的呼吸節奏、遊走紙間的神情氣韻。在簡單的黑白空間佈局和乾濕的墨跡之中,書法的鮮活靈動,體現了書家自身的精神與生命力。
書法與舞蹈、武術看似毫不相干,但三者同樣透過身體尋求重心與平衡、配合呼吸與身體動作,以展示當中的韻律與節奏。甫進展廳,迎面的舞蹈動作影像具象地投映並呼應着不同勢與力的展現。此為影像導演卓翔與編舞家王榮祿共同創作的舞蹈動作影像裝置,從舞者的律動,觀者可以領會到書法的動態──由氣勢磅礡的榜書、瘦逸遒勁的瘦金體,到活潑灑脫的蓮體等,文字從被寫到被觀,都與人的身體動作、呼吸節奏相互協調。
從動態回歸圖像,漢字創始之初以象形為基礎,介乎於圖畫與文字符號之間,形成字畫不分的特色。展廳的另一區域,著重呈現書畫結合的面貌,當中既有運用書法進行各類新的創作的、或將獨創的繪畫筆觸用之於書的、亦有透過書法文字,重組成獨特構圖的作品等,例如葉民任所寫的《文賦兩節》、靳埭強的《墨化》等。透過書畫共融的創作,觀眾可以一睹書法的別樣風格和形式。
書法盛載詩文 區大為:風格即人
書法與文學一直有着互生共融的關係:詩文盛載了作者的情感與領悟,而書法家則透過選篇、揀體、行筆、佈白等,將作品加以昇華,又或重新演繹,讓當中的情感更立體地呈現。
展覽中以詩文為題的區域,邀請了香港多位出色的作家、詩人、藝術家和學者,各自選取有感應的作品,加以鑑賞和體味,例如有飲江賞馮康侯《小篆集蘇軾詩句七言聯》、 李日康賞王漢翹《章草李白詩》等,連繫自身的生活體驗,品文賞字的同時,也為文字賦予另一解讀的層次,藉詩文的一勾一勒連繫兩個相去甚遠的世代。
書法家區大為在是次展覽中展出的兩幅作品分別是《隸書幽蘭詩》 及《篆書自作詩風格》。《幽蘭詩》由明朝詩人兼畫家李日華所作,描述對蘭花清香的追尋。「當中的哲理就是『心清聞妙香』,要心靜才能感受到。」區大為被詩中「戇書生」的形象深深吸引,更在處款上題「既憨且禪,是為真趣」,直抒初讀此詩時的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詩中所寫的隸書與傳統形態有所不同,傳統的隸書來自漢朝正統,寫法偏向殿堂式,然而區大為從不同書體汲取養份,例如取民間所用的草書,添以晉朝較自由奔放的筆跡,使得《幽蘭詩》所使用的隸書比傳統更碩大有力,筆觸擁有更強的立體感。
至於《篆書風格》,則屬區大為的自作詩,直言「風格即人」的他,認為風格之中可見書家的心態、性格、抱負,更能從中參透書家的人生精粹。執筆行書數十年,身處汲汲營營的當代社會,區大為獨以書法為好,透過文字築構屬於自身的空間,因此他也不禁自評,自身與旁人相比顯得有點「不合時宜」。
「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幾乎都是追求於當下一刻。完成一件作品後,將它掛起來,總覺得開心。看畢,吃過飯,按捺不住又想再觀賞,那種心情就像一個初生嬰兒的父親一樣。」如此說着的他,隱約像《幽蘭詩》裏描述的「戇書生」,沉醉於書法的幽香,獨建藝術追尋之樂。
「漢字城韻──書法中的詩舞畫樂」
日期:即日起至9月17日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6時(周一至三、五)
上午10時至晚上7時(周六、日及公眾假期)
地點:香港藝術館 2樓 香港藝術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