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的溫度,在一秒千里的AI世代變得更形陌生。有工藝師傅窮一生來實現手作的理想,然而在科技發達的年代,我們多花一分鐘來認識一件工藝,都活像是不必要的事情。

回到最初的手感記憶,一批中學生在工藝導師的指導下,花三年時間重新接觸陶瓷和木作,從最簡單的概念和日用品開始,逐漸理解到自身和物料的關係。那些鋪展於桌上的作品,有書架、手環、骨牌遊戲「十五糊」等,以至特意為志願機構和社企而製的產品,它們結合傳統工藝技術和新世代的創意,不只是為了課堂而做,而隱藏了屬於學生們的生活故事。

「他們開始在過程中理解到自己和物料的關係,並透過處理這些物料,意識到他們和世界或其他人之間的互動。」目睹學生們從零開始接觸工藝,到逐步探索自己與世界,賽馬會「手作確幸」青年工藝教育計劃(下稱「手作確幸」)的項目總監何兆基博士(Dr. Ho)如此總結學生們的成長。

來到計劃的第三年(亦是最後一年),學生們走出校園,帶着自己創作的器物嘗試創業。20間持續三年參與計劃的中學,將分為20個攤位舉辦市集,擺賣同學們的手作產品。這些手作工藝所盛載的故事,不僅包含年輕一代的創意與成長,還蘊含他們與家人、同學、老師和自身相處的過程,乃至對於整個社會的寄託,就等待到訪市集的人前來發掘。

「那些器物除了是『物件』之外,還帶有『情』。這種『情』就透過他們最後創作的產物,在市集中傳揚出去。」賽馬會體藝中學的負責老師葉承恩表示。

從手作中開啟靈感之窗

為期三年的「手作確幸」,由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聯同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和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教師協會籌劃,以「木作」及「陶藝」兩類手作工藝為重心,走入校園,為中學生提供另類的工藝教育,甚至鼓勵他們將所學回饋弱勢社群,並一嘗創業,親身體驗一門手藝由創作者之手傳到使用者手中的過程。

來自保良局李城璧中學的同學們,是其中一群參與「陶藝」工藝教育的學生。走到活化後的舊警署建築「將軍澳風物汛」,同學們圍在壁畫前,首次看到自身為這座服務機構所造的陶藝成品與現場的陽光鳥語交織,駐足着不忍離去。「本來是一堆泥土,但燒出來之後有了顏色,還可以造出這些立體的形狀,我覺得很有趣。」王霺琪在作品前笑道。

「對我來說陶瓷不再是只得一種形式,而是有很多種。」同校的另一位學生吳璟瑩也直言。看似慢熱的學生,卻在作品中展現獨特的觀察和活力,讓年輕工藝導師周小某坦言有趣:「開始時叫她們製作一些物品,她們會磨蹭很久,不知道自己想做甚麼。但後來熟稔後,她們便接連有各種異想天開的想法迸發出來,甚至到了一個程度,令我需要制止她們。」

學校老師曾淑芬也附和表示:「之後由於她們會售賣自己的產品,就好像讓她們看到,原來藝術創作有另一條出路,而不單是中學內為滿足教學需要的一個課程。由一開始她們留在舒適圈,做一些平時可見的作品,到後來開啟靈感之窗後,她們造了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作品。」

「我要復興十五湖!」 :手作盛載的溫度與故事

參與「木作」教育的賽馬會體藝中學,則分成數個組別,學生們各自捧着自己的產品,興致勃勃地解釋背後的創作意念。創作書架的其中一位男學生李毅,透露作品以貓為題材,源於同組別的兩位女學生都是「貓奴」。在工藝導師蕭文衍的指導下,由製作餐盤到具個性的書架,雖然屢現瑕疵,卻讓他發掘到尋找解決方法時的趣味:「即使出現了瑕疵,也可以想想如何去補救,令它更完美,這是最『正』的部分。」

另一組同學選擇以木作製作獨特的骨牌遊戲「十五湖」,靈感源自學生鄧月芷與家人相處的過程:「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種遊戲。我想復興『十五湖』,保留和屋企人相處的每一個時刻。上兩代人都玩『十五湖』,讓它帶有一種舊香港的感覺,我亦希望從中保留和屋企人相處⋯⋯以至對香港的一種感情。」

一種融入生活故事的木作,感染了同行的人,旁邊的同學秦芷晴笑着拍她的肩膀,感激這次合作的機會:「我自己本身也不認識『十五湖』這個遊戲,直至同學告訴我:『有這個遊戲呀!不如我們來製作一件產品,很有趣!』我才發現它上面的圖案,原來是有獨特的意思。」由校園到公眾市集,同學們不掩期待之情,渴望將各種藏於作品中的民間故事,傳達給每個到訪的人。

透過工藝製作與世界互動

「手作確幸」持續三年,於中學生涯來說看似漫長,但對工藝製作而言卻只是一個開始。

計劃始於推動導師走入校園,然而到後來,學生的創意卻反過來影響了工藝導師。「由帶着一個角色、身份走入學校,到經歷過一段時間之後,大家共同去完成這件事,當中的關係亦慢慢地(改變),像朋友一樣互相討論。」蕭文衍以「十五糊」組別為例:「那個組別的另外一個產品是手環,製作的挑戰是要切合不同人的手腕粗幼。我們採用的方法是拿着原型逐個嘗試,問別人戴得是否舒服,這個經歷對同學來說,或對於我來說,都是一個新鮮的互動關係。」

從簡單的手作工藝之中,因此又注入了學生們與他人互動的情感與過程,成為對當下社會機械式生產的質問,像Dr. Ho所拋出的反思:「這些東西在市面上都有發售,為甚麼我要花這麼多時間,要這麼辛苦地去製造呢?」

捨棄隨手可得的產品,以雙手從頭創造,Dr. Ho認為當中有其獨特意義:「如果純粹從一件可用的物件來說,他們確實不需要投入這麼多時間和精力於這個手作的過程中。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會慢慢體會到,其實那件所謂的『器物』,不單具有美觀實用的考慮,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在過程中理解到自己和物料的關係,以及如何透過處理這個物料,去了解他們和世界或其他人之間的互動。」

賽馬會「手作確幸」青年工藝教育計劃
展覽:2023年3月3日至3月8日
手作市集:2023年3月4日至5日 中午12時至晚上6時(交易只收現金)
地點:PMQ元創方地面廣場
免費入場

撰文:鄭思珩
攝影:古本森、鄭思珩
剪接:古本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