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舞動間蘊含的相思、衝突、愛慕與悲傷,是芭蕾舞曲的恆久主題。
流傳多年的經典,由舞台上的年輕舞者重新演繹──蕭邦對女同學的單戀、博伊金(Hope Boykin)《…if it ain’t BA-ROQUE.》曲中自由、活潑的美好瞬間等,赫然被賦予舞者當下的獨特個性。
演出足跡遍布世界各地的美國芭蕾舞劇院工作室舞團(ABT Studio Company),作為美國芭蕾舞劇院(American Ballet Theatre)核下的舞團,是芭蕾舞學生晉身成專業舞者的著名橋樑。成立多年來,舞團培養出多位活躍於國際舞壇的舞者。舞團中,來自不同國籍的臉孔才不過16至21歲,然而這批年輕舞者,已能將多個以複雜見稱的舞作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這星期受香港芭蕾舞團(港芭)之邀,這群芭蕾舞界新星們難得到港演出,更由藝術總監薩沙 · 雷德斯基(Shacha Radetsky)帶領,與港芭的舞者同台,帶來充滿爆炸性的經典舞碼以及數部新作。「無論從風格或意境而言,這些新作都多采多姿,但同時也反映了人類經驗的百態,並且力求突破古典語言的界限。」撮合這次合作的其中一位幕後功臣──港芭的藝術總監衛承天(Septime Webre)興奮表示。


來自各地的芭蕾舞界新星
初看美國芭蕾舞劇院工作室舞團(下稱ABT工作室舞團)的十多位舞者時,很難相信他們僅是不足21歲的年輕新星。來自世界各地──如巴西、南韓、日本、加拿地、西班牙等地──的他們,都是當下芭蕾舞界備受矚目的新晉舞者。每年,ABT工作室舞團都會委約新晉和/或知名編舞家創作全新的芭蕾作品,並由這批年輕舞者演繹,當中包括古典乃至新古典芭蕾的經典之作。

「我們的舞者都是多才多藝的年輕藝術家,而我們的節目從類型或情感來說都非常多元,適合所有觀眾前來觀看。」ABT工作室舞團藝術總監薩沙如此形容這群年輕舞蹈員。「他們(舞者)來自世界不同地區,但出於非凡的才華、專注力、對藝術的好奇和熱愛而聚集起來。這是一個彼此緊密連繫的團隊,我相信,他們在舞台上合作時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是顯而易見的。」
今次,他們將帶來幾個全新創作的芭蕾舞作品連同多部經典之作。與美國芭蕾舞劇院相識20年的衛承天提到,這次合作的想法最初是由香港的藝術贊助人霍綺蓮女士(Elaine Forsgate Marden)和馬尼拉Steps Dance Studio創辦人Sophia Elizalde提出的,而對衛承天來說,這看起來也正是一個適合的時機:「我認為香港觀眾也會很期待看到這些在國際舞壇上大有可為的新星。」

美國與香港的藝術文化交流
對於這次聚合美國與香港兩個重要舞團,衛承天和薩沙不約而同地提到,希望視之為一次文化交流的機會,透過藝術將全球各地的舞者和觀眾連結起來。一場芭蕾舞之夜,由古典舞碼跳至現代嶄新編舞作品,無論對舞者,還是從芭蕾舞的藝術突破上而言,都是難得的挑戰。港芭的藝術家更會在台上客串現身,透過肢體舞蹈與一眾年輕生力軍彼此交流、共同獻技。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包括由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編舞的經典芭蕾舞劇《柴可夫斯基雙人舞》(Tchaikovsky Pas de deux)。這齣以優美和靈活度見稱的著名舞曲,是巴蘭欽最具挑戰性的雙人舞之一,卻能凸顯年輕舞者精湛的技巧以及活力。「我認為舞者在每個現場演出中,都會發掘到一些新的元素。」薩沙特別提到演出中的另一齣舞作──由肯尼斯.麥克米倫(Kenneth MacMillan)編舞的《協奏曲》(雙人舞)(Concerto (Pas de Deux)):「在我看來,舞者們的審美觀及情感上的連結,為這段雙人舞注入了獨特的美感。」

演出前,ABT工作室舞團於香港駐留一週,與港芭舞者共同學習、交流和分享。港芭更與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及香港演藝學院合作,舉行一系列大師班、工作坊、研討會等活動,連結舞蹈業界及香港社區的交流。衛承天對兩地的合作感到期待,並讚揚薩沙策劃的新作品,認為它們代表了國際芭蕾舞界中最具前途的聲音。「此外,也能讓香港觀眾欣賞到這些新星們如何演繹傳承已久的經典作品。」國際舞壇的年輕舞者踏足香港,與本地藝術家以藝術作為交流語言,這亦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香港觀眾率先一窺這些未來舞蹈家的才華與獨特風格。

港芭呈獻美國芭蕾舞劇院工作室舞團
《芭蕾超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