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鑽、搥仔、鐵鉗、螺絲批等工具統統出現於中環鏞記的廚房,為的是一桌奇宴。

「再練十年八載,我或許會練成俏黃蓉的蘭花拂穴手,如今唯有用電鑽在堅硬的火腿上挖窿,才能成就金庸先生小說最天馬行空的菜式『二十四橋明月夜』。」鏞記老師傅德哥(梁伙德)笑說。

25年前,金庸到台灣舉辦「金學」論壇時,美食家蔡瀾忽發奇想建議把《射鵰英雄傳》內有關烹飪的情節做成筵席菜,宴請台灣與會人士,二人找鏞記聯手設計了一席「射鵰英雄宴」。以廣東美食聞名於世的鏞記居然奉陪,花三個月時間斟酌、「苦練」,最後蒙金庸、蔡瀾與鏞記三方面滿意,方帶着廚師團隊、食材赴台,把武俠小說泰斗天馬行空的菜式躍然食桌。

「當時適逢台北市長選舉,三名候選人馬英九、陳水扁和王建煊各踞一方,根本難以混為一談。金庸先生發英雄帖出席,三人不僅現身還同枱食飯,當時外界質疑可能嗎?只有金庸先生這武林盟主有此江湖地位落實此事,此一時佳話傳頌經年。」鏞記董事總經理甘琨禮回憶四分之一世紀之前成就解鎖,仍沾沾自喜。

「把菜式由小說到現實重現,除了有熱誠、意識還要有好奇心,這並不容易。」當年有份參與研發「射鵰英雄宴」的食家蔡瀾如是說。

原創的「射鵰英雄宴」,首次在台灣出鞘後,也偶爾在鏞記重現,並曾邀得金庸先生大駕光臨。今日再有人發英雄帖,把這失傳良久的奇宴重新打造,延開五席,各席以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為名,如同小說中「天下五絕」聚於華山論劍。鏞記隆重其事,早早預備,並花了整個星期酒樓落場時間與大廚們不斷鑽研、試菜、改良十款菜式。文化者有幸多番獨家直擊鏞記廚房,記錄整頓「射鵰英雄宴」的誕生。

小說中「玉笛誰家聽落梅」和「二十四橋明月夜」,是黃蓉為了哄誘嘴饞的北丐洪七公將降龍十八掌傳授給郭靖而烹調的,這兩道菜更是金庸先生最欣賞的現實載體,尤其後者。

「二十四橋明月夜」出自唐詩,其實是一道蒸豆腐。小說中,黃蓉以家傳「蘭花拂穴手」的功夫,「十指靈巧輕柔,運勁若有若無,那嫩豆腐觸手即爛,如何能將之削成廿四個小圓球?這功夫的精細艱難,實不亞於米粒刻字、雕核為舟。但如切方塊,易是易了,世上又怎有方塊形的明月?」

現實要做得好味,並不像小說詩意。「豆腐是軟而無味的,火腿又鹹又硬,我們當時想得很辛苦,最後終於成功,連金庸先生也讚為十道菜中的表表者。」直擊所見,師傅以電鑽在堅硬的金華火腿上鑽洞,廿四個洞必須平均分佈得均勻、美觀又要避過筋位。鑽洞時不能太淺也不能太深,然後以造雪糕球的匙代替桃花島「蘭花拂穴手」來挖豆腐,再加高湯把豆腐和火腿一拼蒸熟,讓火腿的鮮味滲入豆腐之中。

這次鏞記還按金庸生前提議,加入一道以鏞記招牌燒鵝入饌的新菜。「當時金庸先生還親自把菜式命名為『天鵝飛臨白玉柱』,當時他更隨手拿起鏞記的菜箋紙,洋洋灑灑的提起字來。」甘琨禮還拿出當時金庸的題字給我們欣賞。

甘琨禮透露,早於三年前食客已有意找鏞記重現「射鵰英雄宴」,可惜一直受疫情阻延。隨疫情過去,他期望「射鵰英雄宴」可以繼續舉辦傳承香港特色美食。

《射鵰英雄宴》 菜式一覽:

英雄豪傑響叮噹 (煎金蠔泡響螺片)
矯若游龍擲金針 (桂花魚翅龍蝦絲)
鴛鴦織就欲雙飛 (汽窩野菌燉雙飛)
玉笛誰家聽落梅 (燻肉扎拼金錢雞)
二十四橋明月夜 (金華全腿釀腐丸)
荷香飄逸叫化雞 (荷葉塘泥走地雞)
歲寒三友聚一堂 (蟹皇松子竹笋尖)
天鵝飛臨白玉柱 (炭爐燒鵝配瀨粉)
北丐降龍十八掌 (老薑陳醋豬筋蹄)
獨步天下蛤蟆功 (生磨杏汁燉雪蛤)
桃花島上百花開 (芳樹恭迎雙美點)

採訪、撰文:鄭天儀
拍攝:黃子偉、林栢鈞、王震遠、趙志雄、古本森
特別鳴謝:蔡瀾先生、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