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琴技 噪音 受僱 配樂 溝女 後輩期望 唯一挫敗 調節心情 逐樣講)
2023年4月2日午後,無意中在twitter看到日本方面傳出「教授」死訊,脫口一聲「Diu吖」,醖釀多月的某種翳悶湧現,令心情一直維持ON99狀況至今。看他先前大陣仗拍攝聲稱最後演奏會,已打定輸數,要來的日子終於到了。說真的,完全沒想過要寫甚麽悼念甚麽感想,也沒興趣翻出甚麼合照和簽名珍藏去分享,更遑論要憶述有幸跟他談過些甚麼話題。寫不出,也根本不配。
要了解坂本龍一,唯有聽坂本龍一講解。見官網刊載了他生前接受日本傳媒的最後訪問,應是以日語進行的,雖有英語繙譯,但電腦譯的中文版標題已幫他改姓「阪本」,內容質素也真看不下去,確實於心不忍。結果,我用了ChatGPT,綜合日本原版及英文譯本及做校對,合作了以下的「半人手」繁體譯文,就當是對他和對自己經歷這日子的記錄吧。

日本電視節目〈關ジャム 完全燃SHOW〉月前曾經透過問卷方式訪問坂本龍一,節目於2月12日播出,應是教授3月28日逝世前已知的最後訪問。他回覆問卷答案長約15,000字,部分摘錄如下。
Q: 你有看過〈關ジャム 完全燃SHOW〉嗎?對節目有何印象?
A: 我沒看過。
我一直住在美國。
但聽說過這節目的評價。
因為這次節目會播出我受訪內容,所以相關工作人員熱情地跟我講解了節目。
我知道「關ジャニ∞」(關8)是甚麼。
這幾年因為治療不斷入院出院,已經對社會上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了。
對此我感到非常抱歉。
▼有關使用最新設備和技術創作的問題
Q: 印象中坂本先生一向緊貼最新科技,你作為音樂家,對人工智能和人類的對峙,有甚麼想法和看法呢?
A: 我對人工智能的理解是,它通常是由收集過去數據,然後應用在0和1上,換句話說,是用「對或錯」邏輯組成的(我可能有誤解,因對這話題不太感興趣)。 然而,音樂沒有對錯之分,對吧? 不過,我要說的是,在學校裏,我們是按照課本學習音樂的,並被當作有一個「正確答案」來教。不過,沒必要遵循這一點。 我相信,從根本上講,音樂世界沒有對錯之分,不是二選一這麼簡單。 在所有的可能性當中,作曲家或音樂家必須找到自己內心認為正確的。 我認為音樂就是這樣。 我不相信這裡有邏輯。 也就是說,這由大腦决定,也許最終來說,人工智慧也可以做到這一點。 然而,儘管每個人的大腦結構都一樣,但我們每個人做某事的原因不同,我們對美的感覺也不同。 所以,我認為就現時而言,人工智能不可能接近這個領域。 與其把人工智能用於這些事情,我更願意看到它被用於如何應對氣候危機、貧困和階級差異之類的事情。
在這些領域真的有可能找到正確答案,這讓我認為人工智能在這些領域會很出色。
▼有關「美貌的青空」的問題
Q: 在〈1996〉和〈THREE〉專輯中,你決定選擇了古典鋼琴三重奏的形式,是甚麼驅使你採用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
A: 當我想不使用合成器或通過程式設計去表達我的音樂時,我覺得能做的就是彈鋼琴。 唯一的問題是鋼琴聲會顯得衰减(Decay),我知道這會讓我想要更多。 就在那時,我想到了這些絃樂器。 它們的聲音不會衰减,而我一直喜歡弦樂器,所以决定用它們工作。 我想要最簡約的隊形,最終就是個鋼琴三重奏。 再者,我從小喜歡鋼琴三重奏。 作為彈鋼琴的人,我對結他和其他能發出不會衰减聲音的弦樂器有一種浪漫化的嫉妒。 這讓我想:「不如…」
我有不少作品都是用弦樂器會演奏得更好,所以有必要使用這些樂器。
▼關於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Q: 我們想問你關於創作沒西方或東方感覺的音樂的問題。 你認為從國外(紐約)視點看日本,對你的創意輸出產生了甚麼影響?
A: 牽涉太多事情了,但…
首先是人。紐約現在有點像金融城,但以前是個藝術家城市。非單是本土,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都來了。即使是在紐約遇到,他們可以是巴西人,意大利人,法國人,德國人,韓國人,中國人,或者來自非洲各地的人。我認為最好的是能夠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並一起創作。此外,經常有不同的傳奇人物在這裡玩表演,多到根本不可能全部跟進得到,不單止是音樂範疇,是所有藝術、戲劇、表演、電影等不同界別,所以我能夠在音樂以外的類別中獲得很多靈感。總括來說,美國是個移民國家,所有人都有不同背景。有人的根源來自意大利、愛爾蘭、德國等等。能夠跟不同背景的人互動很有趣,能夠啟發我及擴闊我對世界的了解。
我不認為生活在國外或生活在紐約跟創作沒東方或西方感覺的音樂有太大關係。 畢竟,我創作〈戰場上的快樂聖誕〉的時候我住在日本。 我製作那音樂(原聲音樂)時,為自己設定了那個目標。
從十幾歲的時候起,我就一直希望成為不是「來自某個地方」的一個國際化的人。我渴望成為可以生活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
▼關於async
Q: 近年來,你將環境聲音和自然聲音等融入作品中,但你會區分世上存在「不好的聲音」和「好的聲音」嗎?
A: 對。我確在做這個。
作為一個創作音樂的人,我知道這樣說很怪,但我發現很多人類創造的聲音都不是很好。 反而沒發現自然界有發出那麼多糟糕的聲音。
最差的聲音是像新幹線上不停出現的鈴聲般的發布聲音,又或是在日本購物區和街道上每天固定時間,透過失真揚聲器大聲響起的鐘聲。有聽過吧?實在恐怖。一想到全日本的人每天都在聽那個就很悲傷。
我很久以前去過非洲肯亞Masai Mara National Reserve,我印象中一直以為會是個嘈雜地方,但去到時它原來出奇安靜。我可以聽到遠處河馬洗澡的聲音。大自然中最大聲不過是像甲蟲啲昆蟲飛過來的聲,大聲得嚇我一跳。在那個安靜的空間裡,偶爾會傳了咔嚓咔嚓聲響。我望過去會看見小型飛機或者四驅車。這是人造的聲音,嚇壞了。當然,我本身也有乘坐小型飛機和汽車,根本沒資格抱怨。我認為,既然人類擁有各種的設計、技術及智慧,應該也能製作出不破壞周遭自然寧靜的東西。然而,工程師和設計師想得未夠透徹,令他們的機器足以與自然聲音比較。對我而言,那是悲傷的領悟。
▼關於電影音樂
Q:製作原創音樂和電影音樂時,心境和製作過程有差異嗎?
A: 在造自家的音樂而言,我純為自己創作,或者說是只製作我想造的東西。
電影音樂則完全是為別人而造。為導演、製片人、觀眾和電影製作公司。因此,立場完全不同。所以,一開始創作時,作為作曲家的自我就會出現,製作出類似純為自己創作的音樂。有時可能不符合導演的需要。即使合作過多少次,也不能出現兩個人想法完全一樣,跟別人合作情況亦是一樣。在電影音樂方面,我是受僱的,只能遵從導演和電影公司的意願。如果不是自己想做的,就只能選擇退出。因此,我經歷過很多次不愉快的經歷。但無論是原創音樂還是電影音樂,只要是我製作的,都是我的音樂。
▼關於你的音樂風格
Q: 我們認為無論你創造那一種音樂,當中總有些流行感覺。你是有意識這樣做?抑或這正正就是你自己的風格?
A: 我自己也不知道。
要「流行」其實是很困難的。
怎樣才算是流行音樂呢?即使回顧數十年的Billboard排行榜,也會有些讓人想不通的大熱流行歌曲。因為即使按照流行音樂理論和形式製作「100%的流行音樂」,也不保證會暢銷,有時不符合流行音樂定義的作品反而會意外地大受歡迎。我在90年代曾經極力製作「流行」音樂,但結果一無所獲。無論是我製作的那些「流行」作品又或是我沒考慮這些事情的作品,在商業上根本沒分別,全沒意義。
相反,我音樂生涯中銷售額最高的歌曲〈Energy Flow〉,卻是在絲毫沒想過要製作流行曲的情況下製作,結果出奇地大熱。
要定義流行音樂真的很難。
然而,我的作品中,〈Behind the Mask〉會有些提示。
那首歌也是我沒考慮任何流行元素而創作的,YMO演奏過,之後還先後被Michael Jackson(基於某種情況最後沒放入〈Thriller〉大碟)和Eric Clapton翻玩。在重複那四個Bar的造句以及和弦中,我想有某些讓人搖擺滾動的元素。我想,這就是不同人都揀這首歌來玩的原因。當中存在某些端倪。當然,我是說這些和弦觸動了西方人。另方面,〈Energy Flow〉在亞洲非常受歡迎,但在西方未有同樣反應。
Q: 想到「銷售」,你認為音樂家應該顧及到這方面嗎?應該追求流行?還是應該堅守本質?
A: 這真的取決於個人。
有些人可能會為了銷售而造音樂。我不是為這目標開始的。當我完成第一張個人專輯〈A Thousand Knives〉時,我把新唱片帶到經常流連的Cafe/Bar,並讓店員去播放。店員對我說:「這樣做不會幫到你搞女人的。」我非常驚訝,因我創作音樂時從沒考慮這些事(當然,在音樂以外我不停在想那回事)。我被店員的話嚇呆了。之後他成了知名的職業音樂人,可能一直有帶着那種感覺造音樂吧。
另外,我也認識某些會非常徹底地為自己進行市場營銷的藝術家,他們研究社會風氣和市場趨勢,然後將這些元素融入音樂。但我無法做到這一點。當然,這不能說這是好是壞。如果你想那樣做,那就去做吧。或許結果會是好的音樂作品。就像古時巴赫和莫扎特也會考慮聽眾反應創作音樂(當然,他們也有不考慮聽眾的曲目),因為如果不受歡迎就沒有工作。因此,他們也會顧及觀眾而創作。但我認為單單這樣做是不夠的。所以,如果你有自己想創作的音樂,我認為你應該不考慮聽眾的反應而去創作。而另方面,像電影音樂作品,最好還是考慮聽眾和老闆需要來做。話雖如此,我總是不太理這些,直接去創作音樂(苦笑)。
▼關於次世代音樂家
Q: 你對新一代日本流行音樂界有甚麼看法和期望?
A: 印象中他們只顧及日本市場,我覺得不對。他們必須想像更廣泛的觀眾並且要面向世界市場。如果你這麽想,你製作的歌詞及其他東西會慢慢開始改變。補充一點,原創性是愈來愈重要的元素。
我希望他們在全球市場上努力。
近年來,我經常見到韓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音樂家從一開始就向世界出發。必須了解更廣闊的世界。
▼ 關於你的音樂活動
Q: 加入樂壇已經超過45年,可否分享你事業上最滿足的時候?又有沒有甚麽痛苦的事情?
A:【滿足的時候】
取決於你眼中何謂滿足…
但若是基於我最活躍和創作最多作品來說,我想我最活躍應該是廿多歲到卅歲的時候。我在40歲左右移居紐約,之後擺脫了在日本工作時的急激節奏,覺得放鬆了些。然而,這新階段在創作上是否滿足卻是另一個問題。全然不同的問題。
【苦難的時期】
記憶中沒有。
工作上總會有困難,但我不記得自己曾因無法創作或製作而煩惱。對我而言,我不必考慮其他人設定的專輯發行期限,總之我造好了,就發行,如果未,就不推出。換句話說,這方面我享有非常特權。好的作品是不能迫出來的,因此我沒甚麼苦惱日子。
就工作過程而言,我最辛苦的時候是創作電影配樂,實在非常艱難。
說起來,我在製作〈The Revenant (復仇勇者)〉電影配樂時經歷過一次,人生中第一次感到挫折。那時我首度患癌,差不多治癒時開始製作,但我體力不足,頭腦受治療影響變得迷糊,無法做到本來可做到的事。工作愈來愈墮後,逐漸堆積至無法應付。這是我前所未有感到艱苦的經驗。我感到強烈的挫敗。想要發揮100%的能力,想自己完成所有事。現在我對此仍很懊悔。那是個令人沮喪的痛苦經歷。
Q: 你在甚麼時候才會有靈感作曲?
A: 一如之前所說,我沒固定規律,所以我不知道。只是等它湧現。透過等待,積極地等。我會確保對各種事物的好奇,一邊學習一邊等。想到甚麼好的,就立即錄音、寫在五線譜或些甚麼上,否則立刻就忘記,所以即使只是隨便碰一下琴鍵,我也盡可能錄音、用MIDI記錄或寫在紙上。因為不知靈感何時來臨。睡覺時也可能突然想到,這時便唯有起床,現在我會錄在智能電話或用紙寫下。以前我開車時突然有靈感,會致電家中電話錄音機錄下留言。總之,你永遠不知它何時來襲,所以要盡力將它抓住。
Q: 有需要轉換心情時,你會做甚麼?
A: 方法有很多種。
可以吃仙貝米餅。
可以吃花林糖(Karintō)巧克力。
下雨的話,可以聽雨聲。
我會看雲朵流動。
或是觀察庭院裡的樹木。
這些全是無關音樂的東西。
除音樂以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用來轉換心情。因為如果無意中聽到別人的音樂,可能會受影響,所以我從不會用音樂來轉換心情。偶爾真的要用音樂轉換心情的話,我就會聽些像「riiiiiiiiiiiiiiiiiiiing」這樣完全沒變化的聲音,那種持續不斷的聲響。我聽的這種聲音不能算是音樂,反而有點似冥想。
所以,我還是偏好自然的聲音,比較能幫我轉換心情。
Q: 坂本先生擁有相當高的鋼琴才華,是否曾考慮做鋼琴家而不是作曲家?
A: 從沒有!
我從沒認為自己是個鋼琴家,也從沒想過要成為鋼琴家。我的鋼琴技術在18歲參加大學入學試時已經到了頂。當時我可以充滿信心地彈奏像李斯特那一類曲目,但我的慣例是首次接觸該樂譜時若彈不到,就不會再彈。往後,沒再練習了,我的演奏技術一直倒退,現在還加上年齡和運動能力下降。我的技巧只算勉強能演奏而已。有時在需要的情況下,我會聽聽自己年輕時的演奏,我會驚訝於昔日響亮彈奏明亮照人,手指也很靈活。但我始終從沒認為自己是個鋼琴家。
鋼琴家演奏的是別人的曲,有些曲很古老。我覺得這樣不太有趣。我彈鋼琴作為最容易表達自己音樂的方式。對某些人來說,他們可能會彈結他或唱歌。對我來說,只是剛巧選擇了鋼琴而已。

▼關於〈12〉這張專輯
Q: 聽說這張專輯是像寫日記般製作的,當中加進了些甚麼思想?
A: 並沒有想表達甚麼。
我認為專輯每首歌曲都蘊含了製作時的情感或某些元素,但相較於上張〈async〉,這次的專輯更加是為了自己創作,幾乎100%是為自己而做。這些曲都是在我因病反覆進出醫院治療時所作,當時身體真的很虛弱,甚至無法聽音樂,但當我稍微恢復體力,就想讓音樂灑遍全身,於是便去彈一下旁邊的合成器。沒想太多,只要沉浸在合成器聲中。這樣做可能是要令自己復元,就像在森林進行治療性的漫步一樣。這就是專輯的起點,所以根本沒甚麼訊息或「思想」,而是直接呈現當時的心靈與身體狀態。
我通常不會因為想要表達某個思想而創作音樂。
當然偶爾也會。
過往我曾有作品是為支援清除地雷而創作、為烏克蘭創作、為福島而創作,又或是為反思911後恐怖主義而創作。有這樣特別想法的個案,但我的作品大多不是這樣。
就像一般人寫日記,會記錄當天做了甚麼、跟誰見面、幾點睡覺、吃了甚麼等等。當然,視乎不同人。有些人某天要遇到大事,才會想要做記錄。日記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記錄。
同樣地,我就是用聲音記錄每天生活。
因此,對我來說,思想其實就只是「聲音」,而不是音樂背後存在我想要表達「對某人的愛」之類的文字訊息。就像大家寫日記時用文字一樣,我不過是用聲音來做記錄。或許這方面較難讓人理解。
撰文:陳行
資料來源:https://shop.mu-mo.net/st/special/ryuichisakamoto_12/
thanks a lot for all the effort for summarizing and translating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