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首「單曲循環」的歌,廣東話叫「飲歌」,不一定要「去飲」才唱,但往往旋律一奏起,歌詞和回憶就如酒精一樣輕易上腦。

香港藝術節青少年之友製作的音樂劇《電波捕撈員》的故事發生在人類文明衰落的遙遠未來,高材生Mandy(劉亭君 飾)和「吊車尾」學生Adam(戴晉揚 飾)帶着各自的過去,駕駛太空船,遠赴月球,「捕撈」遺失了的廣東歌。

《電波捕撈員》大主題是廣東歌,實際上是「憑歌寄意」,處理離散和回憶等人生課題。導演王俊豪提到音樂劇本來是上年演出,「當時社會充斥着移居外地的討論,所以上年創作的時候,包含了很多『移居的感受』,諸如此類的主題。」離散和移居是近年香港人的大主題,社會上瀰漫欲語還休的氣氛,王俊豪顯然也有意藉着演出回應時代。

離散後 我們仍在思念

後來節目因疫情順延,要走的都走了,似乎大局已定,「一年之後,可能身邊的朋友或家人 就都已經離開了。所以可能有個對比,就是很多時候,當你去了其他地方生活,對比以前生活 過的地方,開始又多了一些感受,因為有比較。所以今年的重點會放多了在──『從前我們在一個熟悉的地方生活,到底經歷過一些甚麼呢?』」

「離散」和「回憶」,其實並非這幾年香港人獨有的處境,這套劇有意牽引出一個更加普遍的人生課題。導演補充道:「我想不一定是移民,在劇中都有講到,例如Adam畢業,也是離開一個熟悉的地方,出來工作,要面對新的環境,有新的人去認識。所以不一定關於移民,其實是(關於)每一個人在成長時,或者你做了幾十年人都會不斷經歷的事情──『改變』。」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慢慢認清時節如流,變動不居的真相。那麼,正如導演所講,討論人面對「改變」的不同態度,正正是一個永不過時的主題。

憑歌定格「不變」的回憶

關於「變」,我們既有社會集體面臨的「改變」,也有如劇中角色屬於個人而私密的「改變」,而歌曲往往就把這些「變」定格成「不變」的回憶。導演解釋這套劇的初衷「是想大家多點留意廣東流行曲對我們成長、生活中的影響,或者有甚麼重要性。」香港人的母語就是廣東話,廣東歌承載的思想感情能更直接地打動我們。而且,導演更提到伴隨香港人成長的廣東歌,往往也與我們的青少年回憶緊密相連。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廣東金曲,這次《電波捕撈員》的目標觀眾定在年輕人,選唱的曲目都是現今流行的廣東歌,例如Rubber band的《Ciao》、陳蕾的《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等等。然而,屬於導演的「回憶」曲目卻是有點年代感的Twins《明愛暗戀補習社》。「為甚麼我會如此深刻呢?因為當初巴士有電視屏幕,我在巴士看到MV,見到首歌播出來,當時是『好勁』的東西。當我一見到這首歌,有種情竇初開的感覺,當時是中學生,好記得那種感受,現在回憶起覺得很有趣,好像有印記刻在身體上。我也想借這套劇,跟大家分享,或者討論一下,看大家有沒有一些類似的經歷。」

我們的廣東歌

每個人都有首廣東話「飲歌」,熟悉的母語往往最能直達心坎、觸動我們,旋律一奏起,歌詞便會把那些定格了的回憶,全部「捕撈」回來。

「我們都在香港,廣東歌對我們而言好像很熟悉,沒甚麼特別。但當你好似故事中的角色,甚至離開了地球,到了很遠的地方,身邊沒有人說廣東話,甚至沒人說話。那麼當刻你就會覺得,自己失去了一些十分熟悉的東西,並會有缺失了一塊的感覺。我覺得很多人可能都會有這些感受。」

雖然在外太空的真空環境中,聲音無法傳播,卻無阻太空人跟隨腦內的歌擺動身體,好像穿越 時空一樣,沉醉在自己的回憶當中。

撰文:盧家彥(香港藝術節青少年之友「2022/23 採訪訓練班」學員)

||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