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0年歷史的「中國戲劇梅花獎」,是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最高獎項,評獎至今涵蓋戲曲、話劇、歌劇和音樂劇等55類劇種,每屆舉辦均引起中國戲劇界的廣泛關注。今年五月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香港首次設立梅花獎分會場,為了這次比賽,中國國家京劇院特別將京劇著名劇目《春草闖堂》帶到香港,吸引了一眾戲迷入場觀看,飾演主角春草的張佳春,更成為今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之一。

諧趣劇《春草闖堂》被評為「此生必看」的喜劇之一。以此劇入圍今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荀派傳人張佳春是中國國家京劇院年輕的一級演員,為了替其造勢,中國國家京劇院特意調兵遣將,派出多位一級演員連同樂隊隨團到香港參與競演,當中更包括曾獲梅花獎的副院長田磊。
中國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提到,《春草闖堂》曾在1979年由荀派名旦劉長瑜領銜來港演出,並且轟動一時,戲中抬橋的經典動作更引來不少觀眾模仿。這次再將劇目帶至香港,他希望年輕藝術家們能本著薪火相傳的心態,「享受藝術,從而傳播京劇藝術」。今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共有17位演員進入決賽,並分別在廣州主會場,以及香港和澳門分會場角逐梅花獎的殊榮。

當京劇來到香港
始創於1983年的中國戲劇梅花獎,寓意「梅花香自苦寒來」,是中國第一個以表彰優秀中青年戲劇表演人才的藝術大獎。今次首於香港設立分會場,田磊形容,香港的京劇氣氛一向濃厚,歷屆京劇藝術大師都曾在香港演出,像是孟小冬、劉長瑜、高牧坤等,演出時亦往往一票難求。
「梅花獎在香港舉辦,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因為香港的朋友們特別喜歡京劇。」他回想道:「我還在學院的時候,常看見香港寄來的信件,在那個年代,他們常看我們的戲,給我們提出非常多的意見。在香港,粤劇和京劇的氛圍都很好,大家看戲,從戲曲中感到快樂,看到真善美,挺好的。」

京劇與粤劇,看似有語言之分,事實上卻有獨特連繫。王勇提到中國國家京劇院過往曾改編粤劇《帝女花》,演出時更帶來很大的迴響。「粤劇的用詞特別典雅,故事也特別具有傳時性,非常好看。然而粤劇受語言所限,受眾不比京劇廣,如果我們能強強聯合會做得更好。」
荀派代表作 首演花旦劉長瑜親自助陣
京劇藝術有四大名派:「梅派」、「荀派」、「程派」和「張派」,其中荀派的創始人為荀慧生,以柔媚婉約的唱腔見稱,善於塑造嬌雅嫵媚的少女形象。《春草闖堂》1963年由中國國家京劇院將福建莆仙戲改編而成,故事情節曲折緊張,作為主角的丫環春草以其機智活潑的性格為人所愛,劇目一經推出即廣獲好評。

(圖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
作為荀派的代表作,《春草闖堂》首演時由荀派名旦劉長瑜主演,而這次飾演春草的張佳春,則為荀派的第三代傳人。王勇形容,張佳春的兩套代表作──《霍小玉》和《春草闖堂》,一悲一喜,全面地展示了一個藝術家應該具備的天賦和質素。
為了備戰今屆梅花獎,張佳春在競演前更得師父劉長瑜助陣參與編排,一方面在演繹中添上不同身段與技巧,突出春草的戲份,讓張佳春的特長更得以發揮,另一方面,她更專門為此劇譜寫一首主題曲,用於全劇之末,加強全劇故事的貫穿與強化。「長瑜老師她要求我演出自己的特色,演出自己心目中的春草,演出新時代的春草,我想這是對我的鼓勵信任和希望。」張佳春又指,春草是一個正義而充滿能量的人,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又成就自家小姐的美好姻緣,是真善美的一個美好化身。

隨時代而變的京劇
《春草闖堂》除了以其諧趣與曲折的劇情而受戲迷歡迎,戲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以轉傘、拋傘等動作,取代傳統京劇中丫環常用的手帕。傘的運用,啟發自雲南舞蹈,劇中春草將傘拋出360度後回到手上旋轉,不論技巧或可觀性均大為加強。田磊表示持傘的技巧亦隨時代而變,更添韻味,「多年前我們沒有這個技巧,但現在觀眾對現場演出的要求提高了,我們加上一個合時宜、合劇情的動作,能令觀眾眼前一亮。」
作為國家京劇院的經典劇目,《春草闖堂》隨時間、媒介和觀眾的喜好而不斷改變,一如京劇本身,亦在與時並進,至今在各地吸引不同年齡的戲迷。王勇因此表示:「這門藝術能夠歷久彌新,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不斷努力,才能保持那種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走到今天。」

撰文:鄭思珩
部分圖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