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電影與獨立音樂,兩種說故事的方式,歸根同源,都是同處一座城市的創作人對生活的表述。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分置於戲院和音樂廳兩個不同的場域,一靜一動,卻在暗地裏相互交織,延伸彼此的故事。

《緣路山旮旯》導演黃浩然推出新作《全個世界都有電話》之際,更以「電影試映+音樂會」的嶄新發表形式,從銀幕延伸至舞台,讓觀眾在看畢首映的同一天,於晚上參與音樂會,由電影配樂歌曲的原唱者們──包括本地乃至台灣的獨立音樂人親身演繹作品,在實體空間延續電影中的音樂故事。

為了呈現更連貫的電影+音樂體會,黃浩然請來極具經驗的音樂會監製康家俊來籌劃這場獨一無二的音樂會。向來已喜愛在兩種媒介中遊走的康家俊,對此不掩期待:「當我看完一套電影,如果電影裏面的音樂或歌曲,對我的影響很大,我一離開戲院馬上就會去聽。」由電影談到音樂,他越說越起勁。「如果我看完電影,覺得音樂對我有一定的影響,哇,現在真人唱給我聽,整件事其實很厲害。」

電影和音樂 「兩者結合才是整體」

這次「電影試映+音樂會」的創新體驗,不僅在於其形式。活動舉行當天正值電影首映日,觀眾帶着空白的前提進場,作為第一批觀看電影並且現場感受音樂的人,當中的體會更是全然嶄新。

「首先這套電影沒有人看過,你看完首映後,以新鮮的感覺再去聽舞台上的音樂,整件事是一次嶄新的體驗。」以開創性形式發佈電影的黃浩然,認為正因種種「未知」,令這次的活動更教人期待。「以往去演唱會的聽眾,跟看首映的觀眾,兩者可能是沒有重疊的。我們完全不知道市場會怎樣應對這件新的事情,這也是它矛盾的地方──我們一來覺得很棒,但也因為它是新的嘗試,所以我們沒法估計這會否成功。」

一氣呵成地體驗電影和音樂,是這次試映會+音樂會的重點。為了讓參與者全都能享受這一體驗,團隊特意在九龍灣的星影匯和MegaBox電影院為三千名觀眾預留座位,一如導演黃浩然所強調:「兩者結合起來才是一個整體。你一定要先看完那部電影,接着再觀看演出,它才會成就這一件事。」

大膽嘗試 開創本地藝術歷史

康家俊過去曾為許多大型音樂節和演唱會擔任監製及策劃,更是「wow and flutter WEEKEND 本地薑週末音樂節」的創辦人,多年來遊走於電影和音樂之間,擅於透過流程編排來講述獨特的音樂故事。

「『本地薑』源於個人的情意結,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因為我的成長而來,我經歷過《音樂一週》、《年青人周報》的年代,我有很多選擇,可以尋覓我喜歡或不喜歡聽的音樂。」本地音樂創作多元,偏偏在香港,不論是電影還是音樂的創作人,都難免要面對維生的問題。

黃浩然笑言,籌辦這次活動的目的只是「不要蝕錢」,康家俊聽罷笑道:「不蝕錢,乍聽好像很市儈,但這在我們這個城市是很重要的。從事創作的人經常避談,說自己不是為了賺錢,其實賺錢是很重要的,因為你要賺到錢才可以做下一個項目,尤其是我們做音樂、電影製作的,全都需要錢,沒有人買票進場,我們也沒法再做下去。」

對於一個地方的文化而言,藝術創作是形塑身份認同與城市印象的重要元素,然而要讓創作得以延續,除了要有適量的機會、資源與觀眾群之外,也需要開創屬於本地的藝術歷史。「我做過了,它們就會留下歷史記錄,過了若干年,就算連樂團也拆夥了,但當你翻查歷史的時候尚能看到。」康家俊說道。「對一個城市來說,如果你有足夠能力,可以幫助一些做音樂的人,讓他們可以持續創作,這當然最好,但在歷史上做些事情,這也是很重要的。」

開創歷史,意味着持續進行新的嘗試。「如果這件事是蝕錢的,其實不要說我沒有第二次(機會),可能電影裏很多音樂的創作者也不敢再做了,因為若干年前已經有人做過而且不可行。」電影聯乘音樂,黃浩然希望透過這樣的嘗試,鼓勵後來的人大膽創作。「這不單是會否蝕錢的問題,而是成立一個案例,(讓之後的人知道)其實這樣做是可以的。」

撰文:鄭思珩
攝影、剪接:古本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