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聽過一位資深導演講,有次拍古裝外景急需大量臨記在場景後排,但因超支與時間緊逼,來不及招聘。美術指導急中生智,找來上千個黑色垃圾袋扮人群,最後拍出來的效果竟然有黑壓壓人群的氣勢,堪稱香港夢工場「造世界」的示範。
這不是唯一奇談。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無中生有」的英文名稱叫Out of thin air,也就是憑空臆造的意思,具體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只要你親身步進沙田文化博物館看一看,就會整合出香港電影美術的發展,同時感受到夢工場環球只此一家的「港式機智」。

「電影是講故事的藝術,我們是說故事的人。編劇以文字、導演以鏡頭說故事,我們用的就是美術和服裝造型去講故事。」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副會長劉天蘭說。是次展覽策展由四位電影美術學會執委文念中、劉天蘭、蔡慧妍、張西美聯手,團隊特意走訪了60位歷代電影美術工作者,包括美術指導、服裝師、造型師、化妝師、佈照師、道具師、特效化妝師等等很多單位,做了60個口述歷史訪問《築夢人》計劃,作為說好香港電影故事的骨骼。
導演、美術、攝影「三位一體」
電影製作中,導演、美術及攝影從來是三位一體。「如果攝影師是電影的眼睛,美指就是左腦,掌管圖像、直覺與感觀,創造視覺對白。」香港電影美術學會會長文念中如此說。
「無中生有」的示範作,近年必推電影《智齒》把污糟邋遢的垃圾推砌成頹廢美的場景,顛覆美學的觀感。還有,2013年劉天蘭為電影《控制》塑造時尚黑幫大佬任達華的型像,竟然想到在日本城買來浴簾縫製成長西裝,讓泰哥在夜雨中出場時氣勢逼人。

香港寸金呎土的可悲是,電影公司拍完戲,道具、戲服、佈景就散失,舉例說,《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中皇帝皇后周潤發及鞏俐的大朝服造型相當經典,策展團隊屢尋不果,最後才在北京找到,成為今天重點展品之一。
所以,策展團隊搜刮得來的每件展品都不容易:包括不少是首次向公眾展示的戲服、道具及場景手稿等,由林黛於《不了情》(1961) 中的旗袍造型;張曼玉於《英雄》(2002) 中穿着的紅色古裝;繆騫人於《傾城之戀》(1984) 中穿的綠色膠雨衣;林青霞於《重慶森林》(1994) 中的走私女郎造型;莫文蔚於《東成西就 2011》(2011) 中的天神阿修羅造型;《千機變》(2003) 中的殭屍獵人劍;《狄仁傑之神 刀龍王》(2013) 中的特別道具「水中馬」、《西遊・降魔篇》(2013)中的《兒歌三百首》、《殭屍》中的道具羅庚,到吳耀漢於《殭屍》(2013) 中的殭屍造型等。
1981年譚家明執導的《愛殺》引入張叔平擔任美術指導,從而為香港影壇及片廠體制造成新衝擊。展覽是香港電影美術發展史,也是香港歷史的鋪陳,讓人看到香港科技、特效、口味與文化的變遷。
最難得是邵氏電影製片廠佈景設計資料冊,對電影美術異常嚴謹的胡金銓導演,正是香港電影美術學會的名譽會長。

美指被稱「餅佬」 無嗰樣整嗰樣
「香港電影美術為甚麼被稱為『餅佬』?因為以前我們常常聽老一輩的人說,美指無嗰樣整嗰樣,阿茂整餅。我們經常給道具師傅或者裁縫師傅設難題,因為我們要求很高做極都不滿意,或者不停有很多奇怪的想法。」文念中說,這「激將法」的形容詞還是一種稱許。「但每一次他們接受完一個挑戰,或者做到一個要求達到你滿意的,其實他們都是很開心的。」
劉天蘭指,香港美指挾着的「港式機智」是世界獨有的。「我們那種遇到問題很機靈地去化解,或者沒有甚麼不行的,死都要做到,這些精神我覺得是香港電影界的特色。」這解釋到,何解口述歷史不難聽到美指們投訴工作困身又辛苦,但問他們如能再選,各人還是會選擇當美指。
「美」中尋味,文念中期望想入行或對電影美術、服裝造型設計有興趣的人,看完這個展覽後,希望可以對香港電影美術加深認識。劉天蘭搶白說:「如果大家觀展的時候,欣賞我們的創意、解決問題的方法及香港精神,我就會很高興。」
「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
日期︰5月3日至9月4日
時間︰10:00am-6:00pm(周一、周三、周四、周五)、10:00am-7:00pm(周六、周日及公眾假期)、周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一樓專題展覽館1至2(沙田文林路1號)
費用︰標準票(成人)︰$10、團體票(20人或以上團體)︰$7、優惠票︰$5
詳情︰heritagemuseum.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