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在今年夏天過後告別城市、跟丈夫移民台灣的龐智筠(Noel),離別之際,決意回首一探心之歸屬,編出舞作《迴影》與城市暫別,同時撿拾多年來在此地散落的生活痕跡。

三十載的時間,一個人可能換過好幾次工作,一群好友可能各散東西,一座城市可能面目全非。變幻原是永恆,Noel卻自從在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加入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至今,晃眼便26年,身邊一起讀書、追夢和工作的團內玩伴,此刻只剩一人。

在這次的演出中,舞者遍及不同年紀、世代,儼然編者追夢路上不同階段的自我寫照,Noel更為此邀來她從讀書時期便相識,後來更在團內共事多年的好友黃狄文(Dominic)重返舞台,為此作擔任舞者。

二人在咖啡廳內並坐,言談之間,互相笑鬧的默契,源於累積多年的情誼。即將分踏異土前的夏天,他們重新回到舞台,角色變了,卻回到共同追夢的起點。《迴影》作為Noel在CCDC任駐團藝術家的最後一份編舞作品,被套上「臨別作」之名,Noel推了推身旁的Dominic後說道:「我的私心就是,如果這是我最後一個作品,我死都要拉他落水。」

龐智筠(右)和黃狄文(左)在團內共事逾二十載。

入團廿年不乏合作軼事

Noel在1997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現代舞系,同年加入CCDC,與Dominic入團的時間相差一年,但原來兩人早在讀書時期已經相識熟絡,像Noel回想:「只有我在演藝讀書的最後一年沒有每天都見。」入團二十多年,由同學變成同行,深刻的回憶不少,談起當中趣事,兩人異口同聲地提到2006年參與黎海寧作品《證言》時的一次演出。

2006年黎海寧作品《證言》
(攝影:Vicky Yeung)

《證言》以史太林對著名作曲家蕭斯達高維契的打壓作為背景,當中不乏激烈的打鬥場面。作為其中一個雙人舞組合的Noel和Dominic,當時有一個動作,是Noel要躺在地上,Dominic站在她身旁,「那時已經過一番劇烈的舞步,我原本就是容易出汗的人,而我的頭剛好就在她臉上。」想起十多年前的一個場景,兩人描述時依舊繪形繪聲。Dominic續道:「當時我臉上的汗像鐘乳石那樣,一直滑到鼻尖,然後一滴,就滴在她的眉心上。我瞥到時,內心忍不住講了句粗口,然後悄悄地換個位置,避開下一劫。」

「看到他的汗滴下來,我又不能移動,因為我們正在演出途中,而且站得很前……」「然後我還用腹語說了句對不起。」兩人彼此接話,回想當時的尷尬景況,此刻都一笑置之。Noel又說:「其實深刻的事情不只一件,因為已合作過太多次。」

二人為2010年《未團圓・大結局》一作接受《南華早報》訪問。

找回舞者的純粹喜樂

在團內共事逾二十年,這次迎來「臨別作」,Noel自然想到Dominic。「原本我打算用全女班舞者,但排揀不足24小時,就覺得畫面上多樣性比較少,必須要有男性角色,而且需要涵括不同世代的舞者,於是我一想就想到了他。」作為團內副藝術總監,Dominic近年較多參與行政及編舞工作,已甚少以舞者身份踏足舞台,然而收到Noel的邀請後,他二話不說就答應:「其實參與這次演出,我覺得是一個榮幸。」

這次Dominic將與團內多位年輕舞者一起演出。
(攝影:Carmen So)

與一眾年輕舞者同台,共舞時產生新的元素,同時也映照出自我。「他的年資、歷練,在舞台上形成一種無法量化的力量,自然吸睛。我最喜歡他的淡然,沒有刻意表現自己,卻能支持着大家,並成為大家的一份子。」Noel這樣形容Dominic。在舞台打滾多年,渾然散發的氣場,看似不費吹灰之力,但她卻指:「別人常常以為,你跳舞這麼多年,上到台『食豆咁易』,其實不然:年資越高,時間越久,你的考量就越複雜。」

Dominic也表示同意:「這一代年輕舞者,在技術或身體方面的條件比我們優越。我們當時入團時以為自己很厲害,但現在他們技術上的提升,已經超越了當時的我們很多。」近年舞團的流動性大,環視舞室,四下盡是一些年輕的臉孔,兩人反倒覺得自己成了新人。尤其是因工作關係而較遲才加入排揀的Dominic,由第一天起便要追趕落下的進度,為此更要不停向其他舞者請教。

《迴影》排練照片(攝影:Carmen So)

「那天他應該很痛苦,腦袋爆炸,因為我逼他記很多東西,大家都已經記完的舞步,我就逼他記。」Noel笑言。「你看我們在排練室裏沒有攬頭攬頸,但工作一完結,我們都知道大家是對事不對人。那天我們去取車時,他跟我說,很累但仍然很開心,我就明白了,你能找回做舞者的喜樂,這一點很重要。」隨後又笑着加上一句:「他說完我就放心了,即第二天我可以再逼他。」

道別之際撿拾生活痕跡

離別前留下《迴影》一作,眾人都將演出說成Noel的「臨別作」,然而在她眼中,這卻比較像是一趟畢業之旅,總結她多年在團內的回憶,繼而面對未知。「我在團裏工作了這麼久,就好像在同一間學校讀了多年,而這個作品就是畢業旅行,完成之後便要繼續邁出新的一步。」

通過舞作而探問的歷程上,既包含編者自身的記憶,也具有城市的痕跡。「這次演出上有三個主題,一是作為我對自己多年來在團裏工作的回顧;二是我想形容一下這三年發生的事;最後一條線就是,這次排練的團員很多都是這三年裏面新加入的,我希望探討跟新團隊之間的溝通──這也是為甚麼這會稱為『迴影』,我彷彿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以前的我。」

翻開回憶,積累下來的種種想法,經歷停滯、沉澱的三年後,終於迎來交織的時機。「那三年我會形容是被凍結了的時間。我們度過了,但實際上好像沒有發生過任何事。」當社會復常,在紛沓的城市聲音中重返舞台,與一群舞者、觀眾相見,彼此的「共振」更形可貴,這也成為了Noel和Dominic繼續跳舞的原因。Noel坦言,跳舞多年,曾有一段時間想過放棄,然而隔天醒來,想起又能回去跳舞了,覺得雀躍,這樣想着,就一直跳到了現在。

Noel表示自己多年來仍堅持跳舞的原因,只是出於對舞蹈的純粹熱愛。(攝影:Carmen So)

在當下回首這個工作廿年的地方,Noel和Dominic不其然發覺到自身的轉變。「我的轉變是開始用『減法』,讓事情越來越簡化。這幾年多了時間在家,多了凝固的時間,三天留在家裏,沒甚麼事情發生,原來都過了,即很多東西其實你並不需要。有了這些想法,生活上也有點不一樣。」心態求簡,身體亦隨之變化。對於Dominic來說,再次回到舞台,反而尋回舞者的活力:「在艱苦練習中,錯完又錯,慢慢篩選,壓力也隨之而去,直至能夠進入整體的氣氛,我覺得某程度上,我的身體也有了一定的轉化。」

褪去繁瑣的名目,舞蹈的起始,不過是出於一種純粹的熱愛。在成長的路上稍頓,難得讀書時期的好友還在身旁,將Noel與Dominic連繫起來的,是三十年來對舞蹈一以貫之的投入。

離團走向未知之前,交出一齣以香港及團內點滴交織而成的《迴影》,Noel最後想了片刻,說道:「我在香港這麼多年,跳舞這個職業帶給我很多好朋友,有些朋友甚至是生死之交。離別時最捨不得的,就是這裏的人。」

Noel認為相比起「臨別作」,《迴影》更像是一趟畢業旅程。

雙場當代舞演出《時空觀》&《迴影》
日期及時間:
2023年5月12日(五)晚上8時
2023年5月13日(六)晚上8時
2023年5月14日(日)下午3時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票價:$320︱$240︱$180

節目詳情:https://qrs.ly/4aetjpb

撰文、攝影:鄭思珩(部分圖片由城市當代舞蹈團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