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文化者youtube,獲得更好觀片體驗:youtube.com/c/TheCulturistHK)
愛是人類的普遍慾望,一如佛洛姆(Erich Fromm)說:「如何克服分離、如何合一,是人所面對的終極問題。」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並稱「最殘忍」和「最偉大」的「愛的實驗」。1957年,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硬生生從猴媽媽的懷抱中,奪走一群剛出生的小猴子,並將牠們放進實驗的籠子裏,一邊是冷冰冰的鐵絲網盒子,不斷提供奶水,另一邊則是絨布做成的猴媽媽玩偶,可以讓小猴子抱抱,從而觀察猴子會選擇哪一個來當牠的新媽媽。

「愛」成為了實驗的對象,更令人不禁思索它的本質。在實驗後期,哈洛開始越趨殘酷,讓代理母猴噴出鐵釘、水柱等攻擊小猴,甚至出動「強暴架」硬生生要牠們成孕,只為察看牠們年長後如何擔當猴母。
「『愛的實驗』這個名稱,其實已經告訴你一個矛盾:愛好像沒可能量化,沒可能具體化和科學化,兩者結合是一件很矛盾的事。」由胡海輝執導、鄭廸琪編劇的舞台劇《愛的實驗》,將哈洛的實驗與他的真實人生交織起來,叩問愛的本質。
舞台上,演員們一時是實驗室內冷漠觀察猴子的科學家,一時是渴望愛卻無所依從的野性猴子 ──「他(哈洛)在研究的,究竟是猴子、是人類,還是他自己?」透過劇作,鄭廸琪拋出這樣的問題。

實驗背後的複雜人性
《愛的實驗》由演讀到正式演出歷經四年,一波三折,本身也像極一個實驗。在科學的理性以及藝術的感性之間,團隊突破劇場的界限,以一場改變心理學界的實驗出發,思索愛的本質。哈洛的實驗備受爭議,但其結果卻推翻了當時心理學界的普遍認知:以為小孩對父母的依戀,只是出於對食物的需求。於是,這場乍看是虐猴的冷血實驗,燃起了後代對於父母之愛的關注。
「我不是想用這齣劇去為他平反。人是複雜的,我除了對他的實驗感到好奇之外,更加好奇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曾編《未忘之書》、《好人不義》、《流徙之女》的鄭廸琪,本為職業治療師,其醫學與科學的背景,經常為她的創作提供了與別不同的素材。「哈利・哈洛說:其實我利用猴子,是想研究人類。我們因此想帶出,他是怎樣去研究人類的,另外還有他跟家人之間的疏離與隔膜。」

飾演哈洛的杜施聰,特別喜歡劇中圍繞家庭的敘事主線:「哈利・哈洛研究心理學的同時,自己也有一種心理上的變化,到了最後,從愛的角度而言,他亦有一定的失去。」實驗室內,在鐵籠外從旁觀察、平淡描述猴子反應的哈洛,看似冷血無情。然而當時心理學界普遍不認同愛的存在,只有哈洛堅持研究「愛」本身,甚至在實驗中為猴子命名,可見這些猴子在他眼中,遠遠大於一個無情的編號。

哈洛曾經回憶,童年時母親對他甚為冷淡,以至他一生都不斷受抑鬱症所困擾。成年後歷經坎坷的婚姻與各種病痛,埋首研究愛的哈洛,彷彿也是為了研究他自己的人生。正是這種實驗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落差,引起了鄭廸琪的關注:「他追求的就是他人生裏面所缺失的東西,所以他一直執著於尋找愛的本質是甚麼。」
她將焦點置於哈洛的人生,例如他如何在失敗的婚姻中尋覓愛,又如何以一場驚心動魄的實驗改變心理學界對愛的定義,而結果,他的名字卻在死後被大多數人遺忘。舞台上,當人類與猴子的狀態不停置換,鄭廸琪想帶出的是──作為研究對象的猴子,其實也是人類本身。
人類的恆久主題
實驗至今過了大半世紀,《愛的實驗》被搬至香港舞台演出時,也並未顯得不合時宜。「我想這個命題──甚麼叫愛呢?──這是永恆的、值得我們去探討的東西。」胡海輝談起劇中主題時這樣說道。「雖然事隔幾十年,甚至你可以說,一個幾十年前在美國當紅的心理學家,跟我有甚麼關係呢?但是我想,今時今日身處香港,就算是隔了這麼久的時間,這樣的命題仍然值得我們去思考,仍然值得我們借由哈利・哈洛的人生去感受、反思一下。」

身為天主教徒的杜施聰,認為「愛」本身就是一個宏大的主題,而劇中的心理實驗,不如一般的研究或解剖那般簡單,「將這些結果推論到人的身上時,我能夠看到,愛的感受的確是有一個限度。所以鄭廸琪所編的劇本,不只是在說:究竟實驗中找到的『愛』的定義是甚麼,而是要透過哈利・哈洛的經歷,以及他身邊的人才能看到。」

在哈洛的實驗中,結論是簡單的:小孩要健康成長,就需要有來自母親的親密接觸。但這個簡潔的定義背後,卻涉及諸多複雜而矛盾的人性,尤其那些由哈洛自身經歷所衍生出來的對於愛的渴望。在後疫情的迷惘之下,「愛」的主題再度有了被重提的必要。《愛的實驗》結合科學實驗的理性,以及劇場創作的感性,試圖在當下以生動的方式重現一場劃時代的實驗,從而引領觀眾深思──何謂愛?
《愛的實驗》
日期及時間:
2023年6月23至24日(晚上7時半)
2023年6月24至25日(下午2時半)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票價:HK$350、$280
了解更多:https://www.urbtix.hk/event-detail/9906/
採訪、撰文:鄭思珩
攝影、剪接:古本森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