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裏有人嗎?」月光灑落在悄無聲息的樹林中,唯有旅人的敲門聲和叫嚷劃破了空間裏的寂靜。「屋裏有人嗎?」旅人再次探問,卻只有鳥兒飛過和馬兒嚼草的聲音在回應,還有屋裏一群魅影在聆聽…… 英國現代文學家德拉梅爾(Walter de la Mare)的詩《聆聽者》(Listeners)中意境,將透過跨媒體實驗作品《旅人與聽者》登陸西九自由空間,由跨領域藝術家楊嘉輝(Samson)與跨界實驗平台TechBox團隊對詩篇的想像出發,結合音樂、影像、裝置、表演多重元素,與觀眾進行一場有關聆聽和解讀創作的實驗。

作品中,首席藝術家Samson以《聆聽者》為概念,譜寫八段音樂及創作流動影像,燈光設計師賴嘉琪(Kaki)、聲音設計師林頌恒(Gut)、佈景及服裝設計師Ayami Oki-Siekierczak的構想,以及音樂家和表演者的演出,編織成一場充滿詩意的視聽旅程。

旅人與聽者彩排劇照,跨媒體藝術

元素構成整體也各自獨立 予觀眾自行編織故事

抵達自由空間大盒外,觀眾要先脫掉鞋子,彷如卸下了現實中的負累,再踏入展演空間,也許會感受到光線的變換,或是先聽見中提琴和單簧管的演奏聲悠揚,或留意到由椅子堆砌而成的神秘裝置,也可能被變幻莫測的投影吸引視線,各種元素交錯互動,形成詩中超然世外的秘境。《旅人與聽者》三小時的演出裏,將由八個取自詩中意象的場景循環更替,期間觀眾可自由出入,亦可隨意在空間裏移動,在不同時間點以不同角度體驗作品。

雖然Samson按詩中意象編寫的音樂為創作骨幹,但策劃人李筱怡(Bobo)形容難以用既有形式定義是次創作:「有些人會想,演出有音樂,這是演奏會嗎?有演員出來演,這是劇場嗎?」以傳統定義來說這是一場多媒體演出,但有別於由導演主導的創作,是次作品中的聲音、燈光、佈景等每個元素,既形成一個整體,也有獨當一面的發揮。

旅人與聽者彩排劇照,跨媒體藝術

詩中主角在屋外敲門,卻得不到回應,無從得知屋裏情況——有人聆聽到他的提問嗎?有人知道他來過嗎?Kaki想像主角走進屋裏的情形,以燈光變化捕捉那猶如旅行時探索未知的感覺:「你不會知道到達某個景點的時候,會有怎樣的畫面、經歷,不同時間進入(空間)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可以用自己的步伐去感受。」

聲音設計亦堆疊出多重層次交由觀眾細味。Gut形容,音樂家在演奏時,會有樂器本身發出的聲音,再經過收音系統,由音響發放出來的聲音,還有團隊加入的大量效果,例如回音(echo)和混響(reverb)等聲音質感,不同聲音同時競逐觀眾的注意力。佈景方面,在Ayami佈局下,一張張空椅凌亂地散落在空間內,呼應聲音設計的豐富層次,蓋上不同質感和層次的布料,定格曾坐於椅上的人被遺忘的故事,為空間定下虛幻隱秘的基調。

旅人與聽者彩排劇照,跨媒體藝術

《旅人與聽者》元素眾多且設計豐富,而Bobo就指出其採用時延表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模式,即演出隨著較長的時間推移,作品中八個場景循環數次,給予觀眾空間和時間,在元素重複出現時可欣賞錯過掉的東西,或重新理解和想像箇中意味:「這次演出設計為觀眾可在任何時間進入和離開表演空間。他們可以先熟悉環境,然後在不同角度再看及聽一遍,與自己對話,思考自己看到及聽到的素材,或者編織了怎樣的故事。大家自行決定在這裡逗留多少時間。」

多重曝光式創作 團隊與觀眾各帶想像

Samson在創作筆記把他對詩的理解和是次創作比喻為「多重曝光」的過程——團隊各人對《聆聽者》自行解讀,各自的想像層層堆疊並置於作品中,恰如底片經歷長時間曝光,在光線下滲透多重印記,使影像更為完整。Bobo形容創作團隊在「多重曝光」的過程中形塑的空間,擴闊了詩中意境:「他們一起合作建造了一個房子,甚至是整個世界。」

「那(作品)是一個猶如在和自己對話的世界。」於Gut而言,主角的疑問表面上得不到回應,實質他從自己身上尋找答案,敲門和提問的舉動,成就了他自省的歷程。Ayami則形容,作品更是讓人流連忘返的「舒適的內省和獨處空間」。每人獨特的經歷使各人對詩和音樂的解讀各異,因而構成不同想像,Gut補充:「這只是我們自己對詩的見解,觀眾進來以後,會否產生與我們所表達截然不同的想法,這是演出中有趣的事情。」

技術總監馮海林形容《旅人與聽者》如同將TechBox團隊體驗的過程,轉化予觀眾經歷:「我們每個創作者在作品中將自己的想像層疊,觀眾也透過創作者想像的畫面構成自己的世界。每一個來到的觀眾都是旅人,在創造自己的旅程。」

旅人與聽者彩排劇照,跨媒體藝術

《TechBox 2023:旅人與聽者》

日期:2023年7月21至23日 (星期五至日)
時間:晚上7時30分至10時30分
地點: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
不設中場休息,節目期間觀眾可隨意進出大盒。
購票及更多資訊:https://bit.ly/44EgcM2

撰文:蔡詠愉

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攝影:Winnie Yeung@Visual Voices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文化者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