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於後疫情時代,一切看似恢復常態,三年來與疏離感和不確定性共存的陰霾,如今看來如同夢一場。在無法聚首於劇場的日子裏,藝術家們積極探索藝術的不同可能,超脫舊有的表演模式,把三年間的思緒轉化為連結人心的創作。
新視野藝術節2023不少節目正是源自疫情下沉澱的成果,集合舞蹈、音樂、劇場、粵劇等各界藝術家,藉10部跨界藝術構作具象呈現人類存世的複雜體驗。
開幕雙舞作《死過翻生》中,以色列裔英籍編舞家謝克特(Hofesh Shechter)帶來兩套風格迥異的作品,引領觀眾遊走於天堂地獄間。上半場以黑色荒誕諷刺世界的混沌失序,下半場則以溫柔和希望對抗孤獨和撕裂,傳遞簡單而溫暖的訊息,治癒觀眾心靈,開展疫後新一頁。
希臘編舞家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在疫情期間醞釀《INK》,更難得親身參演這部私密之作。守衛者努力維持宇宙的平衡之際,一個來客闖入,上演一場雙人舞變諜對諜的戲碼。以奇觀作品見稱的帕派約安努,再度施展其視覺魔法,漆黑的舞台傾瀉出連綿不絕的水,兩位舞者以舞蹈拉扯對峙,帶領觀眾直面矛盾、慾望和恐懼。
簡約主義音樂先驅格拉斯(Philip Glass)與劇場大師麥達莫(Phelim McDermott)再度聯手,呈獻亞洲首演的動人作品《格拉之思》。新作捨棄二人過去合作中的史詩式歌劇格局,由麥達莫自導自演獨腳戲,配合樂隊現場演繹格拉斯全新創作的十首音樂,與觀眾分享自身的困惑與掙扎,赤誠展現二人藝術創作的原點。
海外與本地藝術家 同構藝術新視野
海外大師以外,國際與本地藝術家亦進行跨地交流,結成多部精彩作品。日本編舞家鈴木竜(Ryu Suzuki)以疫症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題,與視覺藝術家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及聲音藝術家 evala 創作《RAIN》,並在香港挑選舞者參與演出。作曲家黃若與美國戲偶大師特維斯特(Basil Twist)改編《山海經》,以聲樂偶戲劇場方式演繹盤古開天、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等中國神話。合唱藝術家趙伯承及編舞家林俊浩結合古典聲樂與當代劇場元素,在巴赫劇場《聖約翰受難曲》一作中,與來自香港、德國、日本和美國等地的音樂家重塑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故事和巴赫的音樂著作。
金馬獎得主楊修華執導電影《末日回憶錄》集合歐亞各地創作班底,加入現場音樂 、聲樂和激光,由柏林愛樂樂團成員組成的ZeMu! Ensemble Berlin及年輕印度聲樂家巴塔查里亞(Anandi Bhattacharya)上演藝術家的末日狂想。跨界藝術家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更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力帶來《噢,信是彼邦》,電影融入紙板、戲偶、裝置、 影像等媒介,結合蕭斯達高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名作第十交響曲。
本地組合則有粵劇大師阮兆輝連同戲劇大師鄧樹榮,在《老人與他的海》裏結合當代戲劇和戲曲,以新面貌呈現海明威名著。阮兆輝為小說創作粵劇曲詞,導演鄧樹榮則糅合戲曲功架以及西方形體,讓故事穿梭不同時空與地域,展現藝術的延展性。另一本地浸沉式音樂劇場《如果我是陳奐仁》中,全方位音樂人陳奐仁從流行音樂跳入藝術科技,與風格自成一家的劇場編導楊秉基擦出火花,創造嶄新的劇場體驗。
除了演出,藝術節亦設有一系列大師班、工作坊和舞台導賞,並與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週末文化沙龍,讓觀眾深入了解演出和創作者之餘,更進而探討宏觀的文化處境,完善觀賞體驗。即日起至9月5日期間購票可享有七折早鳥優惠,趁早把握機會,進場感受藝術新視野的多元和震撼。
新視野藝術節2023
日期:10月20日至11月19日
即日起至9月5日期間購買舞台節目正價門票可享有七折早鳥優惠: www.urbtix.hk/series/40
節目詳情: www.nvaf.gov.hk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