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親一直是渴望發掘新事物的人。從中國走到保加利亞、再到法國,她是那個敢於從一個地方搬到別處、不拘一格的人。她骨子裏本就是如此。」——宋懷桂女兒宋小虹

“My mother was always somebody who wanted to discover new things. She was the one who dared to leave things behind, to move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to go from China to Bulgaria, and then France. That was something in her.”

遊走於政治、社會、藝術、時尚界的宋懷桂(1937-2006)一生經歷歷史上多個重要時刻,成為連繫東西的橋樑與文化大使。對外宋懷桂是八面玲瓏的藝術家、時裝推手、商業精英,對女兒宋小虹而言,她是與自己共同成長的夥伴,是給予家人強大力量的母親,也是自己一直緊隨的學習對象。

五十年代當中國人人在畫平面藝術時,宋懷桂與丈夫一起探索璧掛藝術;當時中國社會流行灰藍色的毛裝和列寧裝,她已度身DIY中西合璧的七彩時裝,還成為法蘭西名牌Pierre Cardin的中國首席合作代表;當外國人來到中國永遠只吃仿膳、烤鴨和涮羊肉,她在北京開設文革以後中國第一家西餐廳 Maxim’s de Paris,也成就崔健第一次演唱《一無所有》的中國搖滾聖地,將西方生活方式引入中國,同時推動傳統中國美學走上世界舞台。

M+特別展覽「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以320件展品,呈現這位傳奇女性引人入勝的多重身分和事業軌跡,追溯她從1950年代到2000年代初的人生和創作,以及揭示在中國從過往封閉自守蛻變為現今文化多元的國際化社會的過程中,宋懷桂一直為人忽視和低估的影響。

生於亂世 勇闖歐陸也不忘根源

宋懷桂 1937 年出生於日本侵華戰爭的陰霾下,一家顛沛流離,直到1947 年才回到北平定居。中學畢業她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其間認識來自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保加利亞的丈夫萬曼(Maryn Varbanov),後來結成夫婦,並誕下女兒宋小虹和小兒子,一家人在世界各地落下生活的痕跡。「我母親一直是位渴望發掘新事物的人物。從中國走到保加利亞、再到法國,她是那個敢於從一個地方搬到別處、不拘一格的人。她骨子裏本就是如此。」宋小虹說道。

為宋小虹拍照時,她頂著一頭灰白及肩直長髮,微笑著念叨:「我為了今日接受採訪的裝扮而不知所措呢。」她身穿全黑長褲套裝,帶有花樣的紅色絲巾綁於胸口前作點綴,薄唇上塗了呼應絲巾顏色的紅唇膏,手戴母親留下的綠松石戒指,「這本來是母親的耳環,後來有一隻遺失了,就把剩下的一顆綠松石改成戒指了。」她眉眼間有幾分宋懷桂的影子,但比起母親的幹練和女人味,現年60多歲的宋小虹身上多了一份柔和及慈祥。

「母親擁有得最多的資產是回憶,而那些回憶都遺留在相片中。她收藏了很多有故事的照片。」本藏於他們北京居所的照片,悉數出現在展覽裏,宋懷桂與丈夫年輕時的合照,她與其壁掛藝術品的照片、一家四口的合照、她身穿清朝宮廷戲服的照片,從北京、保加利亞再到到巴黎的生活,照片展現宋懷桂生命中一些重要時刻,也是宋小虹在展覽中最喜愛的部份之一。

1960年代初,宋懷桂婚後毅然離開中國的家,隨萬曼從北京搬到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在歐洲鐵幕年代以及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宋懷桂與在中國的親人斷聯多時,但她從未忘記自己的根,「她堅信總有一天她要回到北京,為中國做一些事情,儘管這在當時並不容易。」1974年,時任總理周恩來邀請華僑回國探望親人,宋懷桂終帶著子女踏上望穿秋水的回鄉之旅。

重塑中國女性形象 成中西文化交流先鋒

重返北京,宋懷桂一如自己所說,在中國闖出一番事業,為該地文化帶來不少重要影響。1980年,法國時裝設計師卡丹(Pierre Cardin)透過收藏萬曼的藝術認識宋懷桂,這次緣份讓她當上卡丹在中國的首席代表,成為人們熟悉的時尚教母。展覽展出數十件宋懷桂穿過、卡丹設計的晚裝,繽紛時尚的裝扮在流行「毛裝」的中國顯得別樹一格。

經宋懷桂穿針引線,卡丹把Maxim’s帶到京城,成為外國名流在北京的必到之地,也匯聚一眾中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演員和歌手。「商界精英」展區刻意設計成餐廳的面貌,讓觀展人士一窺文化交流以及搖滾聖地Maxim’s的獨特芳華。

憑其獨到眼光,宋懷桂也開拓了中國時尚模特工業。1985年,宋懷桂嚴選並訓練了八位中國模特兒,把她們帶到法國參加巴黎時裝週,打造了中國現代女性的形象。那輛1956年紅色Cadillac開蓬車載着史上第一批中國模特兒在香榭麗舍大道上飛馳;當她們穿起Pierre Cardin的高級訂製服在天橋上婀娜多姿,連法國第一夫人Claude Jacqueline Pompidou也動容。

策展人皮力博士分享,宋懷桂的長袖善舞實源於其待人以善的真心:「當時,中國的模特兒是被國家派出去的,她們的工資微薄只有相當於十塊人民幣,還要收外匯券。宋懷桂心地好,在回國前特意每人送一套最新的Pierre Cardin時裝,並把一筆法郎偷偷的藏於口袋裡送給她們。」

家人眼中的宋懷桂

「他們一起成長。不管他們身處何方,中國、保加利亞、法國,他們都相得益彰。」——宋小虹

這位不拘一格的前衛先鋒,在愛情中亦展露出勇敢無懼的本性。

在中央美術學院唸書期間,宋懷桂受老師任命照顧外籍同學,萬曼就會藉詞找她幫忙。本來語調平穩的宋小虹,說起父親的糗事就忍俊不禁:「父親會找母親問『我可以借你的皮鞋嗎』。他是忘了『橡皮』怎麼說,說成『皮鞋』,鬧出笑話來。」二人逐漸開始約會,宋懷桂千叮萬囑知情的弟弟,別向父母洩密她跟外國人約會的事,弟弟就向著父母睜眼撒謊:「姐姐男朋友當然是中國人!」東窗事發後,宋懷桂父親給她一本某保加利亞作者寫於與鄂圖曼戰爭期間的書,以書中展現保加利亞人戰鬥力的暴力情節,勸戒她紅鬚綠眼並非可靠的伴侶,宋懷桂卻堅定維護她心目中善良無比的「奧里亞霍沃」王子萬曼。

即便二人被禁在公開場合交談、被逼書面公布結束關係,受盡父母、學校、甚至領事館阻撓,也阻止不了宋懷桂跟萬曼並肩同行的決心,「他們很堅定要成為家人。」宋小虹卻又調笑補充:「也許是知道懷有我了。」在懵懂青蔥的求學時期與萬曼相遇相知,宋懷桂卻似乎比更多年長的大人清楚自己心之所向,竟膽敢去信周恩來請求允許她嫁給西方人,獲周恩來回信:「沒有法律禁止混血婚姻,要否接受別的文化是你自己的決定,但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1956年12月,宋懷桂與萬曼於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主持下在北京成婚,此後一直一起生活也一起創作。宋小虹把父母比喻為「陰陽」的概念,彼此互為補足:「父親具創造力和行動力,會留守工作室創作和完成項目。母親有公關手段和宣傳伎倆,會把項目和藝術家推廣出去。不管他們身處何方,中國、保加利亞、法國,他們一起成長,也相得益彰。」

宋懷桂18、19歲就結婚,20歲就當上母親,宋小虹憶述他們搬到保加利亞生活後,母親長了17公分,甚至長得比父親高。宋小虹回憶起成長的日子,形容彼此都在獨立成長:「那時候父母還年輕,母親重新開始在藝術學校唸書,父親就開始工作,組織他任教的學校裏新的紡織部門。母親會把我安置在學校的閣樓,我就用她留下的材料自己畫畫。」宋小虹牙牙學語之時,母親也在學習陌生的保加利亞語,「我們差不多是一起長大的。」

宋小虹跟父母踏遍歐亞各地生活,一直緊隨父母的腳步。直至1989年,57歲的萬曼在北京病逝,他們一家陷入悲痛中,「母親提出讓我們一起帶著父親的骨灰,走遍我們曾居住過的地方,他便能無處不在。我們從北京出發,到了保加利亞索非亞,再到了巴黎,把他的骨灰安置在三個不同地方,好等他能夠被記住,並永遠留下。」珍惜團聚的母親常跟宋小虹和弟弟說:「我們上世在一起,今生在一起,未來也在一起。」

M+「宋懷桂:藝術生鋒與時尚教母」展覧揭示,即便卸下了藝術家、時尚家、商業家等華麗身分和成就,這位前衛先驅任憑時代變遷和人事流轉,仍然與時俱進、無畏無懼,這種本質才是她最大的本領。

M+特展「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

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4月14日

地點:西九文化區M+

票價:140港元(正價)70港元(特惠門票)

撰文、攝影:蔡詠愉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