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2019年成立,最初的想法,是希望做一些在體制以外比較難做到的事情。」作曲家鄺展維(Charles Kwong)受傳統古典音樂訓練,太太Sharon Chan(陳楚珊)讀音樂學,既是藝術行政專業又是表演者,夫妻檔組成的Project 21st藝術平台,想突破純粹音樂的演出,更想找香港以外的藝術家參與,今年重頭節目《點只音樂》(Music is More),有沉浸式「出海觀鯨」的音樂旅程,有修復爛樂器變身的裝置/演出,有長號樂手同時又是麵包師傅帶來的創作,又有荷蘭藝術家居住在坪州感應天地,信手拈來身邊資源循環再造而成的大型互動裝置!「我們很想把這個平台,做到不只在香港,還可以跨越地域。」

Stockhausen和郭寶崑

「我在英國留學七年,臨回港前,在伯明翰看過作曲家Stockhausen的歌劇演出。」Charles憶述:「他是個瘋子,曾有看他的歌劇《Licht》的《星期三》,其中一部份台上甚至有隻駱駝,另一部份樂手則被吊到半空,這是我看過最瘋狂的演出。」Stockhausen最著名的經典作品叫《直昇機四重奏》(Helicopter Quartet),是把四重奏的樂手放在直升機上,飛到半空表演,「這個演出做過兩次,你想想做這件事要多少錢,多少人力物力、多少資源才可以做到啊?曾讀過一個訪問,有人問他為什麼會想將四重奏放上直升機,他說,有一晚做夢,見到有聲音在天空上彈奏,他就一直想實踐這件事。他不是想帶出什麼,沒有的,純粹就是做夢就想到有聲音,就想去做!」Charles受傳統古典音樂訓練,小時候學單簧管,循規蹈距,也不知道是不是曾看過Stockhausen的演出受了啟發,平常在小交有職務的他,平常創作時也寫很多傳統古典樂曲,但他同時受到當代藝術觀念啟發,很欣賞那些探索藝術類型的創作人。

Sharon也看過Stockhausen的《Licht》,「他的《Licht》一系列共七套,由星期一到星期日,我只看了《星期四》,是很瘋狂的。記得在網上看過他的《星期二》,是在法國一個教堂演出,最後一幕,演出者穿得像修士一樣,在教堂外扔椰子!這應該是一個中世紀的宗教儀式。」二人說起都笑得開懷。比起音樂,Sharon也許更受劇場的啟發,她總記得小時候看郭寶崑《鄭和的後代》,演出很實驗性,她忘了他在演甚麼,但無論台詞或演員動作,她都沒法忘記。受此影響,她一直思考把這些元素放進音樂裡會怎樣,後來開始攻讀音樂學(Musicology),也一直從事音樂與劇場、舞蹈等結合的工作。

這麼的一對夫妻,2019年建立了藝術平台Project 21st,開始思考怎樣以香港為基地,做出地域不只在香港的演出/展覽,由音樂出發,創作不只於音樂的藝術作品。

Project 21st
Project 21st創辦人作曲家鄺展維(Charles Kwong)、Sharon Chan(陳楚珊)(攝影:何兆彬)

音樂出發,不限於音樂

「在香港的體制,你的資助很多時候就限定了你一定要做某一類型的事情,這樣比較容易申請到(資助)。但是我們就想嘗試走出一步,用我們的技術、策展、藝術行政和製作上的經驗,找不同的資源回來,做一些在香港比較少見的音樂製作,當中有音樂劇場,也有戶外演出。」Charles說。二人在古典音樂界出身,但在Project 21st

這平台上想多做跨界,甚至是跨越地域的創作,「它叫Project 21st,就是想呼應這個時代。藝術創作來到21世紀早已出現範式轉移,今天我們講Web 3.0,更沒有理由講到藝術創作,還會被地域國界、類型去限制。」想法上,Project 21st是一個中性的平台,它策劃的藝術項目不一定要是與音樂有關的,「我們想保留這個彈性。」平台的Logo,是由一條看似21的幼線組成,Charles說,它其實是個容器,可以容納到不同的藝術內容。

Project 21st先在2019年在Asia Society舉辦過《頌樹森林》,一個包含當代前衛音樂家John Cage樂曲的演出,再有Charles在大館作為駐場藝術家創作的《安魂曲》,節目包括影片放映,也有現場演出,以及夏日課程,本來它是完全開放給外地年輕藝術家參與的,但因為疫情爆發,大受影響,「我們要辦大師班,結果因此全都變成了網上課程,但因為上了網,反而接觸到一些本來接觸不到的對象,例如烏克蘭的藝術家,當時俄烏已經開戰了!」Project 21st的項目由藝能發展資助計劃(ACDFS)資助,都是個別項目申請(By Project)資助的,Charles說一開始不想變成恆常資助,每年要追Project,現在二人一邊做Project 21st,一邊還在做其他工作,這樣反而更適合自己。

Project 21st
鄺展維(Charles Kwong)(攝影:何兆彬)

遊輪上的音樂劇場

今年的《點只音樂》(Music is More)共籌辦四個音樂體驗,一聽之下,都不是傳統古典演出,形式上都頗有突破,「開始構思Music is More是先由人想起,我們心裡面有幾組藝術家,覺得跟他們合作可以做到一些東西出來。」四組藝術家包括Charles自己和Jack Lam的組合,其餘三組與二人認識很久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感覺上他們會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不是一般音樂人那樣,演奏就演奏,編曲就編曲,只視音樂為一門手藝。我們這些朋友比較用概念主導,會跳出框框。」

首先有音樂劇場《觀鯨記》(Baleen),演出在中環海事博物館內,場地化作一架觀鯨遊輪,場地沒有舞台,不分觀眾席,由來自瑞士蘇黎世的藝術團體Totem走在觀眾身邊,用劇場的概念玩奏音樂,「Totem是一個Collective(合作社),成員都受古典音樂訓練,也認定自己是音樂人,但他們定位是創作Music Theater,透過音樂的演出,也帶出不同的概念。演出時他們彈奏,也有電腦程式例如錄影投射等等,是一個多媒體的演出。」;由於場景是遊輪上,Totem的成員都有角色,都穿戲服,其中一名成員扮演像船長,這是個充滿戲劇、沉浸味的演出。現場沒分台上台下,沒有常規座位,也因此座位相當有限,每場只能容納約50人,「Totem有五名成員來港,他們是很搞笑的!相比起一般認知的古典音樂人,他們沒那麼嚴肅。這兩小時的演出也富娛樂性,但整件事都是Music Driven的。」

  • Project 21st
  • Project 21st
  • Project 21st
  • Project 21st
  • Project 21st

吹長號的麵包師傅

《肺怎忘餐》(Baker’s Lung)由加拿大麵包師傅(兼長號好手)Felix Del Tedici與好友梁家綸創作,作品正是麵包與音樂的結合。音樂怎麼會與麵包扯上關係?原來Felix本是長號好手,但因為疫情嚴重打擊了表演機會,就在疫情兩年過去,還看不到曙光的時候,他想起了自己一直對麵包烘焙很有興趣,就報名上課學習,畢業時還被麵包店聘用了,如今成了麵包店的要員!「他沒有放棄吹長號,但平常請兩三天假去表演還可以,要來港三星期則不能了。本來他是打算與拍檔梁家綸一同來港演出的。因為他有了人生的新一頁,我們就提議他,看有沒有可能用他麵包師的身份,去創作一件新作品出來!」Felix回去想了一陣,有了一個想法。

Felix利用自己做麵包的工具,加上麵糰,做了一個個會敲打會作響的裝置,「麵糰發酵會不停膨脹,產生氣壓,他就利用它來製造聲音。由於他自己沒法來港,於是除了裝置,他的拍檔音樂人梁家綸將會來港,在現場半即興的做一些表演,Jam一些東西出來。」梁家綸是一名童年時就移居加拿大的港人,遇上這次機會正可回到出生地演出。展覽和演出在藝術中心的歌德學院舉辦,現場還正會播放Felix的演奏,原來做麵包師傅大清早就要開工,但每當麵糰在發酵時,他有大量時間等待,Felix就利用這些空檔,在廚房裡吹長號!所以他的麵包其實都有聽過他的音樂才誕生的,很可惜沒法運到香港。《肺寢忘餐》英文節目名乃Baker’s Lung,源於麵包師傅天天對着麵粉,其實有機會吸入太多麵粉進肺部,因此患病,但同時長號手吹奏時也靠肺部,Felix身處兩個身份之間,這名字可說語帶雙關,可堪玩味。

  • Project 21st
  • Project 21st
  • Project 21st

舊樂器重生記

《風力管風琴》(Euphonia)源於荷蘭藝術家Kaspar Konig長居蘇黎世,他的本業及聲音藝術家(Sound Artist)。他大學讀的是作曲,但又有工程底子,從事產品設計工作,也是個發明家,因此他最愛創作裝置類作品。Kaspar曾多次來港,有次住了在坪州,一住下來,他發現坪州的資源很多,靈感不斷出現,就撿了一些廢物就改裝成「樂器」,「他會撿垃圾來改裝,然後表演,部份作品頗為大型。其中一個作品,是他利用魚絲和竹,做成一個風每吹過就會發出風聲的裝置,它皂的聲音聽起來有點像拉琴。」今年1月,他來港時利用坪州的風力,做出一個裝置,它的原理同樣是利用風力推動,發出聲響,作品原名Euphonia,中文叫「風力管風琴」,演出了兩場。

演出地點也很特別,一次在坪州一家澳洲人開辦的Second Serve咖啡室當中。它叫Second Serve,熟悉體育的都知道這名字與網球有關,事關老闆本是網球教煉,這Café其實概念源自Sport Bar,之前一半地方是用來教網球的。另一場演出,在一家可坐40人的街渡上舉行,「管風琴」聲音,夾雜着風聲浪聲人聲,寧舍特別。

  • Project 21st
  • Project 21st
  • Project 21st

四個節目,最後一個就是Charles與好友Jacklam創作的《再生頻道》(Made in Laterland)。它的創作源起,是讀音響工程的聲音藝術家Jacklam (何子洋)喜歡利用音箱裡的單元(Transducer,又譯作換能器)貼到不同的材料上去發聲,Transducer是一個音箱裡震動並發出聲音的零件,安裝在不同的物料上,聲音都會不同。Charles與他認識多年,有共同興趣,二人愛玩電子Modular Synthesizer(模組合成器).「有一次,他把Transducer貼在大提琴上,播放管弦樂,這樣發出的聲音,竟然完全改變了,就像是由大提琴自身的聲音一樣。」Charles大感好奇,二人開始研究,將它變成了一件作品。

他們的想法,是用預先錄製的聲音,放在不同的樂器上讓它發聲,「我們找回來的樂器都是有瑕疪的。因為沒有可能找一些貴價樂器去改裝,人家也不願借你。」Charles找來去世爸爸的舊結他,找來Sharon舊家中那個殘舊得已幾乎不能彈奏的舊鋼琴等,一大堆殘舊樂器,改裝加入了Transducer,讓它有了新生命。這是一個有預錄,在改裝樂器發聲的裝置展,同時在現場演奏樂器透過模組合成器轉化再透過其他樂器音箱播出,從而產生新聲音。Charles與Jacklam在現場有三場現場演出。他們運用的手法,既有當代概念,有聲音藝術,有音樂創作和演奏,正符合Project 21st創辦時的想法。

  • Project 21st
  • Project 21st
  • Project 21st
  • Project 21st

《點只音樂》四個節目都順利完成了,Charles與Sharon二人9月將到蘇黎世藝術學校進修兩年,對二人來說,他們希望Project 21st這平台能衝出香港,到世界各國舉辦不同地域、國藉、類型的創作,這次的《點只音樂》,不是結束,而是才剛剛開始。

Project 21st網站:https://www.project21st.org/

撰文、攝影:何兆彬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