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日本津南的香港部屋裏,你拿起客廳電視機前的遊戲遙控,投入到虛擬的香港部屋四處走動,引發出不同聲響——麻雀碰撞的節奏此起彼落,山水的聲音徐徐飄揚,還有敲擊樂章悠然在耳。展覽《襄・聽:山之音》以聲音為本,融入視覺藝術元素,帶領觀眾遊走於現實和虛擬之間,虛實交融創造出雙重想像,形成獨特的多重感官體驗。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香港部屋2023」計劃,今年度展出《襄・聽:山之音》展覽,由香港藝術團隊敲擊襄與多位藝術家和作曲家跨界合作,包括邵俊傑、林丰、曲淵澈及郭瑛,延續敲擊襄過往作品的生命,加入山水靈感,創作出一系列由日常物品組成的聲音藝術裝置,引發觀眾對音樂和聆聽的反思。
逃出音樂廳 探索何謂音樂
過去幾年受疫情纏繞,表演場地均需關閉,敲擊襄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邵俊傑(Louis)遂開始思索:「沒有表演藝術場館的話,我們要怎樣演繹作品?」Louis與團隊在實驗「逃出音樂廳」可能性的同時,進而引發對音樂更深切的反思:「怎樣可以令更多不同種類的人接觸到藝術?我們更想挑戰觀眾,去思考音樂是否一定要在音樂廳聆聽?音樂是否必須有樂器?旁邊的聲音都可以變成音樂嗎?」
探索音樂的定義以外,展覽更希望為舊有作品賦予新生命,延續敲擊襄2016年所衍生的「襄聽」系列。「『襄聽』(A Double Listen)的概念就是希望給予作品重新展現的機會。」Louis無奈道:「在創作的生態裏,無論表演藝術,抑或視覺藝術,創作作品過後,甚少會第二次演出或展現的機會。」因此團隊盼藉「襄聽」打破常規,以視覺藝術形式演化並再次展示過往的當代音樂作品。
麻雀成為樂器 以遊戲機製造雙重體驗
帶著「何謂音樂」的疑問,藝術家們運用尋常物件作為樂器,創作出不尋常的音樂作品。當中作曲家林丰的作品《圈》,正是把打麻雀這項尋常活動帶上聲音的舞台。打麻雀在香港是極為普遍的消閒活動,也是當地觀衆的日常體驗,因此麻雀碰撞的聲音彷彿成為兩地人的共同語言。林丰到訪日本看見麻雀館時,對香港和日本麻雀規則的異同感到好奇,但是次「香港部屋」的作品刻意選用香港麻雀的規則,把香港特色帶到日本。
麻雀碰擊的聲音,拼湊出三篇各有特色的實驗樂章:第一章,四位玩家如常打牌,但牌面經林丰精心佈局,最終會打出「一炮三響」的局面;第二章,玩家按照樂譜節奏洗牌,故首兩章均是按照預設的鋪排去演奏;第三章則採用一種當代實驗音樂常見的概念——遊戲形式(Game Piece),當中有規矩也包含即興元素,玩家根據抽到的牌上數字打出相應的節奏,例如拿到四筒,就打四拍,而當抽到東、南、西、北、中、發、白等,就會即興演奏。
除了麻雀桌,香港部屋整個佈置都彷如一個住所,有客廳的空間,以及電視、遊戲機等居家常見的物品。客廳中間正是新媒體藝術家曲淵澈的多媒體創作《無法訪問之路》,作品採用電子遊戲形式,以影音互動的裝置串連起展覽不同部分。遊戲設定在虛擬的香港部屋,觀眾可戴起耳機和利用遙控器操縱移動,發掘屋內外的影像和聲音。例如走近麻雀桌時,觀眾就可以觀看和聽到林丰為《圈》預錄的麻雀影片和演奏。這個虛擬空間更重新演繹敲擊襄過往的聲音裝置展覽《襄音操場》的作品。此作從多方面建構雙重體驗——虛擬宇宙與現實世界的香港部屋環境重疊,電視畫面的聲音與耳機內的音樂交織,視覺、聽覺以至整個空間均呼應「雙聽」主題。
都市人走進偏郊 尋找兩地連結
「為什麼要在日本津南設置一間香港部屋?我們要做什麼才可以連結到津南和香港兩個地方?」這是Louis在構思展覽的過程中不斷思索的問題。為了尋找兩地的共同語言,或港人走進該地的感受和連結,他在籌備展覽期間多次到訪越後妻有地區,更駕著一部豐田GR Yaris車輛行駛近70公里,走訪公共藝術裝置、滑雪場等10個地點。展覽顧問郭瑛形容Louis兩個作品是從一位香港創作者出發,與越後妻有的環境連結而生:「這是一個香港長大、生活的城市人,去到當地受到周圍環境的感染,有感而發創作的作品。」
都市人走進偏郊,截然不同的環境難免帶來衝擊與啟發,Louis錄下沿途聽見的聲音,包括汽車和環境聲,糅合薩蒂(Erik Satie)「家具音樂」(Musique d’ameublement)的意念,混融音樂與風景。薩蒂的「家具音樂」概念是指演奏時人們沒有專心聆聽的音樂,彷如家具般在背景存在於生活裏,正如Louis在聲音裝置《薩蒂迴聲》中,捕捉了越後妻有一帶那些日常會忽略掉的聲音。「作為音樂家,iPod以前是幾乎是機不離手。」Louis刻意設計此部分的音樂需透過一部經典款iPod聆聽,這部十多年前幾乎人人都日常使用的電子裝置,裏頭傳出的環境聲,引導觀眾思索聲音對我們感知世界的影響。Louis另一作品《乘風航》中的風鈴,是由舊木琴和電氈琴解構而成,就如同整個展覽主題的具象呈現——以日常或自然事物為樂器,再轉化為音樂,他指:「這件作品就是一個濃縮,透過風鈴這個媒體把風變成聲音。」
聲音漫步 反思音樂定義
為了讓觀眾透過多元感官體驗音樂和認識敲擊襄的意念,團隊在當地上鄉劇場館校長室設有展示團隊作品和演出記錄檔的《貯藏庫練習曲》,亦舉行「聲音漫步」工作坊與當地居民藉聲音交流。幾位藝術家與敲擊襄團隊引領越後妻有居民在香港部屋附近三個地點進行聲音漫步,細聽環境的一動一靜,進行另類的演奏。在藝術家引導下,參加者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放進紙製的外殼,構成一個沙筒(shaker),用以發出聲響,一行人沿途聽見車輛行駛、鳥兒、蟬叫等平常甚少留意的聲音,用手上特製的樂器模仿這些聲響的節奏,奏出獨特的樂章。當走到一條橋上,藝術家更邀請他們一起大叫,叫喊聲此起彼落,形成有趣的節奏。
「當聲音不存在,也算是音樂嗎?日常聽見的聲音是否音樂?大叫的聲音是否音樂?」在20世紀當代音樂先鋒John Cage作品《4’33”》裏,演奏者坐在台上,偶爾拿起琴譜翻頁,又把弄計時器,卻不彈奏面前的鋼琴。當四分三十三秒過去,他站起面向觀眾鞠躬,施施然離開舞台,完成這場「音樂演出」。Louis與團隊深受這部傳奇作品影響,不論是請工作坊參加者大叫、模仿環境聲音,還是展覽中以日常事物演奏的聲景,均推動觀眾思考「何謂音樂」。
從經驗出發的感官體驗
「平常我們總是用語言交流,大家去感知這個世界的時候,更習慣使用眼睛去看世界。如果你關掉平常慣用的感官,閉上眼睛,你會發現其他感官比你想像更靈敏。」曲淵澈指出,《襄・聽:山之音》是不能單靠眼睛來感知的體驗,只有放下感知世界的一般習慣,才能完全浸沉在其中。郭瑛則補充,是次展覽為非常開放的體驗:「這個展覽強調的是靈性。現在是一個講求跨界別和融合的開放年代。大家習慣說『睇』展覽,覺得令人看明白就是成功了,得到了一些東西。但參觀現代展覽是一個經驗——我感受到那件事的規模,我看到一件東西,就算它抽象得讓我看不懂,但它材料的軟硬、溫度帶來感受是一個經驗。而這次展覽我們就是用經驗出發。」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香港部屋2023《襄・聽:山之音》
展覽日期:即日至05.11.2023
地點:香港部屋
地址:日本新潟縣中魚沼郡津南町大字上鄉宮野原 29 — 4 (香港ハウス)
網頁:https://www.apo.hk/tc/web/apo/there_hkh2023_double_listen.html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