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電視開始普及,影響力龐大,每個城市人每晚這在那個箱子前等着讓餵飼,這社會現象,漸漸受到了社會學家/文化人的關注和批判。音樂家 Frank Zappa 拍過一張照片,二樓廁所馬桶的便渠,連接到一樓,目的地竟然是家中的電視機,當然諷刺。大導演薜尼盧密(Sidney Lumet)1976 年作品《電視台風雲》(The Network)講述 UBS 電視台新聞主播 Howard ,得知自己的收視率不斷下跌後,在直播時宣布將在下星期二在節目上自殺,被電視台解僱了,又給予他向觀眾道別的機會,同時電視台因為他的事件收視率節節上升。電影對當年電視影響之大,電視台為了收視率乜都肯制的瘋狂,有最深刻和獨到的描寫。
俱往矣,今天誰還留在電視前面,按時按候,等它播放節目?電視和電視機都明日黃花了。大館當代美術館全新藝術群展《追殺TV》由秦文娟及梁瑋珵策展,二人在這個網絡媒體冒起,電視(特別是直播電視)漸被數碼平台和串流技術取代,以電視為主題,回顧也探索一下,過去多年來各國藝術家怎用電視來表達藝術,也同時回看電視怎影響了藝術。
入口處地面一個巨大轉盤,上安放了五個 CRT 舊電視,播放着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但只有一邊有沙發,讓觀眾細心安坐觀看,而電視也只有轉到沙發前,才會開始播放作品。策展人說它像一隻無形之手,在操控遙控器,讓人回想過去,電視節目在固定時間播放,家人和朋友在指定時間相聚,一起看節目。
參與的作品來自不同年代,不同國藉,有早於1975年 Ant Farm 作品《媒體燃燒》,自然較貼近七十年代那個電視主宰主流傳播、大大影響了現代人生活、接收資訊以及意識形態,也有 1992 年 Grace Ndiritu《黑美人》,把多部電視組成像電視發射塔一樣(今天誰還會覺得發射塔有代表性?)。更多的是近年的作品,例如黃頌恩《mmm wow》乾脆將多部電視朝向地下,開着播放,把電視機視作光影雕塑材料,大有「誰還會看電視?」意思。不同的藝術家,都繼續用不同媒介去解構電視文化。
即使電視已死,電視機還有作用,早陣子來港的日本電子音響藝術家和田永,就最愛把 CRT 大牛龜電視變成樂器,瘋狂的敲打它成了一種表現。
撰文:HSB
相片來自大館
《追殺TV》
策展人:秦文娟及梁瑋珵
展期:即日起至 11 月 19 日
時間:
周二至周日 上午 11 時至晚上 7 時
周一休息
地點:大館 F 倉一樓(由賽馬會藝方進入)
費用:免費入場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