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藉英國,移居洛杉磯多年的藝術家Thomas Houseago上周二度在香港舉辦個展。這個以表現主義風格怪形雕塑,享負盛名,走紅全球的藝術家,近幾年一度情緒崩潰。有一天他懷疑自己已再沒法創作,他進了療養院,休養了好一陣子後,重新出發,新作完全放下了雕塑,香港個展《Thomas Houseago: ABUNDANCE》展出的全是繪畫。這個在加州生活,作品以百萬美元起跳,賺大錢住大屋,跟Brad Pitt做友,Nick Cave甚至替他寫過一首歌送他的藝術明星,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我以為自己活不下去了。」2021年他這樣跟傳媒說。Houseago在英國列斯(Leeds)出生,據他憶述列斯是英國其中一個最暴力的地區,他在成長之中已飽受創傷,2020年是自己痛苦的一年,「我痛苦得難以言明,我有Preverbal Trauma(童年創傷,Preverbal指孩提還沒學會說話的時期),這導至了我有創傷後遺症。這症狀跟着我一輩子了,我一直不知道怎去處理它。我太害怕面對它,所以我逃了。」他逃到美國生活,2019年,他父親去世,成了他情緒崩潰的導火線。Houseago在另一些訪問中有透露,其實他從小的家裡總不是你打我,就是我在打你,暴力從不缺席。而他早在九歲時,父親就出現了情緒問題。家中的主要施暴者,就是他父親,「施暴者的死去總是一個引爆點,我進行過多年對話治療,所以心想可以自己處理好它,但不久它像山洪暴發,我幾乎在生死邊緣了。2020年我到了阿亞桑拿州進行治療。」

他在阿亞桑拿治療期間,看到大量美麗風景,期間醫生替他用上多種治療方法,但Houseago本人則強調是自己是透過全新創作,加上神經反饋(Neurofeedback)、希塔治療(Theta healing)和靈氣療法(Reiki)等方法復原最具效用。整個療程共70天,「我這才知道我的創傷比我想像中厲害,我得回到加州繼續治療。」回到加州,他在風景怡人的馬利布(Malibu)療養,他在這期間畫下大量風景繪畫,這些畫作,保留了Houseago部份狂野風格,但又呈現了他從沒向人展示過的另一面。期間他曾嘗試重拾雕塑,但原來雕塑又會引發它的創傷,他形容這像個創傷輪迴(Trauma Loop)。長居加州的他,和好多巨星是好友,其中一個在過程中幫助他的,是樂隊Red Hot Chilli Peppers的星級低音結他手Flea,「他帶領我進入這神聖又健康的空間,這裡創意和自然形成了對話,「我漸在大自然之中見到升華,在月亮中見到,在日落時見到,在花卉間見到。」他形容,到了這地址他漸漸可以觸及自己的創傷歷史,這才明白到自己過去沒有真正的挖掘內心,「藝術對我來說已改變了,它成了一個朋友,可助我到達Higher Self,療愈自己,找到真愛。」他形容今天的自己有更多的同理心,也見到真正的勇敢。過去他的作品有人喜歡,也有人討厭,「有人認為它們有爆炸力、陽剛味、充滿表現主義特色、原始,或是憤怒,它們認為我就是那個藝術巨星混蛋,我明白呀,我那陣子也不喜歡自己。但現在回望,我是在嘗試處理自身的創傷,現在回望那些作品,我心都碎了。」

他甚至在新展覽中引用Edvard Munch的名言:「沒有焦慮和病痛,我就像一隻沒有舵的船。我的苦難就是我和我藝術的一部份。」

文初提到他與澳洲重量級歌手Nick Cave相熟,數年前他重病時,Cave一直在鼓勵他,他說有一陣子自己感到全無希望,Cave說不如這樣,我寫一首歌給你,你畫一幅畫給我,大家來交換。「有一天,我早上起來就收到他寫的《White Elephant》,當時只有文字還只是一首詩,這詩震撼了我,也啟發了我,令我大哭了一場。有了力量我重新提起筆畫,我倆會分享歌曲和影像,在他的專輯《Carnage》成形過程中一直聆聽它,能夠這樣在創作過程中與另一創作者分享,是我的第一次。他用藝術來助我,這種愛的表現多驚人,」

Thomas Houseago親自來港,身穿全身白色西裝,笑容滿面,為傳媒講解了近一小時他的新作,他明顯已復康了。他講解馬利布所見所聞,也有提到自己的治療,「當我接受到EMDR(眼動身心重建法)、對話治療等等,到了一個地步,如果你嘗試回到真實世界去觸碰舊日創傷,那還是不行的。舊創傷需要觸碰、氣味,這些五感繞過了思維,若我看到某些東西,我會四肢不能動彈的,這段日子十分難捱,它太真實太恐怖了,所以我創造了自己的內在樹屋,我在裡面畫自己喜愛的事物,我喜愛的布料和圖案、有人送過一個骷髏複製品給我,我畫中的東西都像我人生中的一個循環,它們都曾給過甚麼予我。」展覽的新作多在戶外繪畫,他畫風景,也畫靜物,畫中保留了一些過去的表現主義風格,但題材更加個人,它們都是畫家在克服病痛時的情緒和經歷的紀錄。

撰文:何兆彬

《Thomas Houseago: ABUNDANCE》

日期:2023年9月21日至11月4日
地點:Gagosian(香港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7樓)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