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秋不到台東池上的黃金稻海走一圈,彷彿沒經歷過四季就完結一年。

三年疫情隔閡,今年終於重返這個獨特的天地人合一的舞台。在稻米之鄉,成軍50年的雲門舞集新任藝術總監 #鄭宗龍 帶來度身訂造的池上專屬版舞作《天光・霞》,慶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15歲生辰。

雲門舞集
雲門舞集池上專屬版舞作《天光・霞》

記得2018年來欣賞池上稻穗秋收藝術節,#林懷民 老師率領他的雲門舞者在群山作背景下,演繹經典舞作《松煙》;2021年又帶來《十三聲》。適逢舞團50周年,雲門重返池上,林懷民老師雖已退休但仍在現場支持,接棒的鄭宗龍疫下重新調配舞作《霞》為賀禮,現場2500位觀眾見證舞者與當地風景融合映照。

雲門舞集
雲門舞集新任藝術總監 鄭宗龍

鄭宗龍:我想編一個樸實的舞

「我想要編一個樸樸實實,更融合池上的舞。」鄭宗龍如是說。此作特意邀請了四座格林美獎得主Marcelo Anez 設計音響,營造立體環境聲,由清水靖晃所演奏的色士風版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Prelude (Cello Suites No.1))穿梭於山嵐與稻浪之間,配上現場大自然的真·候鳥和風聲、上帝打燈、雲霞變幻,陪伴舞者婆娑起舞,所以每一場演出每時每刻都是獨一無二。

第一天演出陽光猛烈,舞者們赤腳在炙熱舞台上被燙破了皮,鄭宗龍形容台上留下舞者的血腳印;第二天風雲變色,舞者在寒風凜冽下風馳,衣袂飄飄。觀眾都在顫抖,但舞者們的腳步卻堅如磐石,綽約多姿地展現一萬種風姿。

鄭宗龍補充指,此作孕育於疫情。「疫情時刻,讓舞者在隔離的環境中透過視訊創作,表達每個人不同的情感。」及後,他巧妙地將這些情感轉化為動人舞蹈,在金色稻浪間,雲門舞者自在揮灑霞影天光。

因應15周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也帶來特別彩蛋。《天光・霞》演出後,池上國中與福原國小、萬安國小的學生上台獻上一段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經典作品《薪傳》裡的「耕種與豐收」。

鐘擺回到15年前,#台灣好基金會 來到池上,與鄉親一起打造「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務求成為全球獨一無二、天地人合一的國家級天然劇場,同時是台灣由民間獨立創辦、歷史最悠久的藝術節。

「其實台灣大部分的企業家都來自鄉村,從鄉村上來台北來拼搏事業。」談到回鄉創建,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認為是一種不忘本的回饋。他回想,首次到池上的時候已被稻海和中央山脈的天然美景吸引,希望以藝術改變農鄉。

雲門舞集
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

透過藝術改變一個地方

「剛剛到池上,我也不敢講說要幫他們打造池上的方向,所以我就挑一個大家一定有共識的話題,我就跟他們挑戰說:我們可不可以先從把池上變成為台灣最乾淨的鄉村?那時池上所有的學會立刻就答應了。」柯文昌隔幾個禮拜在回池上的時候,果真發覺鄉村改頭換面了,還連續數年獲得台東最乾淨的鄉村的優等獎,「那我們就那時候決定投入池上,並慢慢看到了成果。」

經歷農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階段,他補充指,池上藝術節也歷經三個階段的演變,第一年是陳冠宇的鋼琴獨奏會,他在金黃稻浪間忘我演出的照片,獲選美國《時代(Time)》雜誌『當週最美照片(the best of photo)』。2013第五年,在林懷民的建議下,他們打造了2500席比照國家劇院規格的舞台,成為正式的天然劇場。

「2023年,歷經了3年疫情的挑戰,我們很幸運地從沒有中斷,15年來這個舞台有台灣最優質的雲門舞集以及最優秀的歌手們,展現最傑出的藝術。」

柯文昌補充指,這15年來的鄉鎮文化推廣工作,除了以保育池上土地的立場,去帶動人口老化的鄉村創造出一種新的生活能量外,更吸引了無數返鄉青年回流活化社區,「也希望台灣未來能夠變成全世界推動地方創生的一個典範。」柯文昌的終極願望,是希望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能像日本的百年祭典,年年發生。

此外,台灣好基金還推出「神農計劃」,教導學生認識耕作和永續的環保概念。「推動有機耕種、健康飲食之外,我們更想推廣的是每個人對家鄉土地的認同與愛護。透過教育、推廣,把將來的台灣變成一個有機島,讓大家都注意保護大自然。」

柯文昌總結說,「這條路走來真的不會寂寞,所以這就是民間的力量。」池上秋收15年,山巒流雲,落地開花。

雲門舞集
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 柯文昌

文化者 另採訪了接捧雲門舞集的藝術總監 鄭宗龍,不日刊出。

撰文:鄭天儀
攝影:黃子翔
封面照由台灣好基金會提供(攝影:劉振祥)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