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塵,狀似互不相干,卻又唇齒相依。是光讓塵被看見,抑或是塵埃洩露了光芒的軌跡?
城市當代舞蹈團駐團編舞桑吉加向來喜歡於創作中尋求突破,去年於薄鳧林牧場中上演的《想見有時》以舞蹈配合投影及裝置為觀眾帶來極富詩意的一場戶外演出,備受好評,同時亦於去年香港舞蹈年獎中囊括多個獎項。現正於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上演的《和光同塵》是桑吉加最新創作,夥拍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由三十多名畢業屆學生聯同CCDC團內十多名舞蹈藝術家,以四十多人的演出陣容為大盒空間披上嶄新面貌,配合設計團隊的裝置、音樂、燈光等,為觀眾帶來一場獨特的觀演體驗。

舞台消失了又延伸着 近五十位舞者近在咫尺 呼吸、汗水赤祼展現
《和光同塵》為國際舞蹈盛事「城市當代舞蹈節 2023」(「CCDF 2023」)開幕節目,是城市當代舞蹈團開辦「CCDF」以來最大規模的製作,上周末已順利完成首兩場演出,動員45位演出者同台共舞,均全院滿座。「那麼多人聚在一起,氣場就已經與眾不同了。他們會有一種能量,哪怕只是做簡單的事情,傳遞出來的信息都會比我們一個人的時候更大。」桑吉加指,當初在構思這個作品時便希望讓一切變得純粹,回歸自然。通過簡單的道具和佈景,使觀眾專注於眼前的畫面。
然而,《和光同塵》為觀眾帶來的驚喜絕不止於「量」:「演出不只在劇場裏面,整個自由空間都是表演範圍。」入場前,觀眾可率先欣賞大堂內的特殊裝置,彷如見證時間的齒輪在悄然轉動,特邀演出的張藝生(小丑)以形體演出擔綱這部份,引領在場觀眾走進劇場,觸發光與塵的無限聯想。
平常看演出時,觀眾席在台下,表演者在台上,兩者之間很少有互動和交流。而《和光同塵》則打破觀演常態,觀眾跟舞者隨時不足1米距離,仔細聽還能感受到舞者的呼吸。桑吉加表示︰「這次作品《和光同塵》放在西九自由空間大盒裏,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幕後團隊無論在空間、燈光及視覺形式呈現都做了很大的嘗試,讓舞蹈產生的意義,通過空間、燈光、音樂、視覺等把它放大。」他們更把整個觀眾席搬走,讓觀眾進場後可以選擇站着或坐着,甚至一直自由走動,按自己的心意調節觀賞距離和角度。
劇場構作潘詩韻分享:「光看着他們的身體在空間流動,已教人凝神屏氣。我們用耳看,用心聽,用眼睛感受他們的呼吸、氣味、汗水、溫度。在光影中,他們看見自己,他們被看見。」
塵土不因光而生 光芒不因塵而滅
對比光亮的大堂,場內四周則充斥着朦朧的氛圍,彷似數萬沙塵散落在不同空間,既是流動飄揚,又是沉澱靜止。劇場沒有既定的舞台,觀眾進場後四圍均是準備演出的舞者,彷彿整個空間均是舞台;演出過程中近距離得幾乎近在眼前,讓觀眾欣賞舞者發揮,在燈光的映照下,他們的細微表情及各種動作細節盡顯眼前,所有情緒、神態毫無阻隔地直接傳至觀眾眼裏,甚為震撼。
「和光同塵」源自《道德經》的一個成語,有收斂鋒芒,與世無爭之意。桑吉加認為原意已不符合當代,希望通過作品啟發觀眾從另一個角度看「和光同塵」:「光和塵不僅是我們肉眼所看見。但凡每個人都是一粒微塵,而光是從心而發。我們要如何將光芒分享給身邊的人,讓人知道你這一面?這是我作為編舞需要思考的。」
光與塵看似互不相干,但當光照在塵的身上,兩者的魅力才能同時被展現,尤如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關係,互相依賴才能散發光芒。劇場內,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和光同塵》擔任舞台美學構作的張國永今次特意為演出回港,與桑吉加合力創作,構建演出的獨特觀演空間,他在創作筆記中分享:「光,是無形,看不見、也觸不到,直到光照耀在有形的東西,細小如微塵,我們才察覺光的存在。然而沒有光,我們或許也没有察覺塵埃的存在。光和塵,互不相干,卻和合才得看見存在。 」
《和光同塵》現正上演至周五(11月17),部份場次門票經已售罄,大家若希望進入團隊創作的塵海覓光之旅,要把握機會了!
《和光同塵》Stream of Dust
日期:11月11-17日
地點: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
了解更多:https://qrs.ly/ulfcc81
相片由城市當代舞蹈團提供
攝影:Carmen So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