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創作沒有構圖、起稿,全靠經驗,整個過程我不斷與作品談判(negotiate),還要懂得轉換語言(transform language),最重要是接受失敗。」 —— 藝術家陳育強

書法講求線條與氣韻,更如舞蹈在撇捺點勾中見節奏。香港藝術家陳育強擅於把中國書法創作的經驗,運用於繪畫當中。最新個展「舊風景:電光水石」便把宇宙觀入畫、入雕塑,一系列從水墨和綜合媒材繪畫、 3D 列印、金屬和矽化木化石雕塑創作、影像裝置,是其新、舊時代;山水與宇宙撞擊而出的有趣實驗。

詩意的「舊風景」一詞,原意是指在人類出現之前的地球風貌,甚或是生命誕生不久的時刻。陳育強指,有說地球生命始於一潭「原生湯」,當中有水、氫、氮、碳,礦物和電;水是介體,礦物元素是材料,電是能量 —— 地球曾經是一個廚房,由加了熱的混和各種氣體元素經過電擊,生命由是生成。

「用科學的設想看待風景畫很有趣,山石是礦物元素,水是中介,而電,是樹。」在這次展覽的新作中,陳育強探索了自然界內不同元素的關係。他以科學的視角思考「景觀」概念,「山石是礦物元素,水是媒介,而電,是樹。」透過繪畫、雕塑和裝置,陳育強帶領觀眾從多角度進入其藝術宇宙。

展覽中的一件重要裝置是《轉世》,其中包括一幅綜合媒材繪畫和五件雕塑,每件雕塑都象徵著地球歷史中的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從 5 億年前開始,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五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奧陶紀志留紀(4.44 億年前)、泥盒紀(3.6 億年前)、二疊三疊紀(2.5 億年前)、三疊侏羅紀(2 億年前)和白堊紀古近紀(6500 萬年前)。

「那時地球局試過五次滅絕,現在正步向第六次。我以中國書法加顏色來highlight 五次地球滅絕的名稱,再把它們變成一些線條。」為何會這樣做呢?因為他發現了一個軟件可以用來塑造電影的閃電效果,他覺得這些閃電的線條很powerful 。

然後,他又從書本中知道了電擊石(Fulgurite),當閃電擊中泥土或沙,就可能令它們瞬間融化,然後又凝固,便會形成天然的石英玻璃。「其實你見到閃電的方式很厲害,因為它的熱力很高,我取了這個想法。首先用一軟件把閃電變成電線,然後再塑造立體電擊石結構,最後以3D打印出電擊石雕塑。」

陳育強將其在中國書法的創作經驗運用到繪畫創作中,在紙上進行水墨創作以及在未塗底漆的畫布上進行丙烯創作。他又重複地對畫面進行分層和刮畫處理,最終的畫作呈現了動感的態勢和豐富的層次,筆觸形似一張網,又似街上的電線杆和電線。

「藝術是我和世界來回交往的工具,而回歸原始世界和把目光投向無限宇宙也是我抵抗令人不能承受的現實的方式。」陳育強說。

陳育強為九十年代香港當代藝術先鋒,主要創作為裝置及混合媒介。但他自小習字,如今每幅作品都看到新的嘗試與實驗。「今天要談山水風景自然比古人有更多的視點,科學的角度是其中被忽略的一環,從地球生命科學的發展到天體物理學,各種不能用視覺理解的現象不僅擴展了我們的視界,也讓人思考自己在自然和宇宙中的位置,以至生命的目的。」

  • 陳育強
  • 陳育強
  • 陳育強
  • 陳育強
  • 陳育強
  • 陳育強
  • 陳育強
  • 陳育強

陳育強個展「舊風景:電 光 水 石」

日期: 2023 年 11 月 15 日至 12 月 30 日
地址: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
中環都爹利街 11 號律敦治中心一樓

撰文、攝影:#鄭天儀
(部分圖片由世界畫廊提供)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