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大廈臨立,其中卻有一塊充滿文藝氣息的休憩之地,油街實現藝術空間,一直在策劃不同展覽。而自去年起推出的「古早策展人系列」,邀請年輕中國藝術史學者擔任策展人,以當代藝術面貌呈現中國文化。這系列的第二個展覽,邀請吳秀華博士擔任策展人,她以三個跨越千年的「皇帝」碑文作引子,由六位藝術家,用不同的創作手法和藝術媒介,探討文字、歷史、回憶及身份等主題。

皇帝碑刻‧當代啟迪
油街實現藝術空間

以三個皇帝作引子

油街實現內的玻璃屋共有兩層,在「皇帝碑刻‧當代啟迪」展覽中,底層展示了策展的靈感和源起。策展人吳秀華博士為中大藝術系碩士,再到牛津攻讀博士,她一直是研究書法和碑帖的專家,特別專門研究的是明代書法。身為港大美術館館長的她,也偶爾會策展當代藝術展覽,這次展覽她以三個「皇帝」作引子,讓六位參展藝術家從中發揮。

這三個「皇帝」,分別是秦始皇、被元軍追迫逃難來港的宋端宗(趙昰和其弟趙昺)、和「九龍皇帝」曾灶財。三位「皇帝」留下與他們相關的碑文或墨寶,秦始皇的是紀功刻石《嶧山碑》,相傳為李斯所書,以小篆刻成,刻石原在山東鄒縣嶧山書門,毀於南北朝時期。現留存的為宋代的摹刻碑,存於西安碑林。

第二個是宋王臺,相傳兩個皇帝被追迫,流落香港,此碑位於馬頭涌,1959年落成,後移至宋王臺花園現址。為了這個項目,吳博士特別邀請拓刻老師傅,把宋王臺的整個碑文拓了下來,她這才發現,宋王臺雖然著名,但落成多年從來沒有被傳拓過。拓印的過程被錄影下來,在展場播放,拓本則收藏於港大美術館。

除了落難皇帝,吳博士還串連起「偽皇帝」曾灶財,曾氏早年整理祖先遺物時,發現九龍部份土地在割讓給英國前,曾被賜為他祖先的食邑,自此他在街頭書寫,聲稱自己是九龍皇帝以「宣示身份」。

「想到秦始皇,是因為他乃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其實秦始皇之前也有皇帝,但他們是King,不是Emperor。」再找宋端宗(趙昰)和曾灶財作引子,玩味十足,她想引發思考,「你大可視這三個皇帝其實是一個噱頭,讓大家覺得這件事不是這麼遙遠,高高在上,他們其實和我們香港歷史有關,地區的集體回憶相關。」她希望各位參展藝術家,用上當代藝術語言,在不同的媒介回應文字碑刻的功能。展覽的另一主軸就是身份,「那個身份,是關乎你的身份認同。皇帝為什麼要通過刻石,刻在石頭上?這不單單只是寫,而是刻在石上,將他的身份公告天下。」她強調,三個皇帝只是引子,重點是玻璃屋二樓,展出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皇帝碑刻‧當代啟迪
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劉鳳霞(右)及展覽客席策展人吳秀華(左)

李潤桓教授:祝願尊貴的香港

展覽廳中,掛放了巨型一組紫底金字的作品,是書法家李潤桓的作品《祝願香港》。李教授1941年生於香港,自76年起在中大藝術系任教,為前系主任,他能書能畫,又研究及書寫中國書畫多年,是香港傳統書畫界有份量的人物,這次參與當代的創作,用髹以品字編排寫上「香港」、「九龍」、「新界」、「今天好好」及「明天更好」的字句。其中「香港九龍新界」以篆、隸、楷寫成,下面八字則用上草書,「是因為這是歷史上的次序,篆書是比隸書早,隸書是比草書、楷書早,所以我用新界拿篆書寫,九龍拿隸書寫,香港就用楷書寫,歷史次序是這樣。」

書法用上破格的紫底金字,因為紫金乃中國皇家顏色,他說在唐代官服上的金魚袋,即今天的荷包,三品以上都是紫配金色的,「太和殿的牌匾,用楷書寫,殿名是用金字,底色是紫色。金和紫是皇族的顏色,很尊貴,我們中文大學的校色也是金紫。我的意思,是香港九龍新界都是很尊貴的。香港是世界級城市啊!所以我寫『新界、九龍、香港今天很好,明天更好』,希望香港永遠好下去。」談用上防水布書寫,他道:「這展場多數展出比較摩登的作品,不那麼傳統的作品,那不如我試試吧。」

皇帝碑刻‧當代啟迪
李潤桓及其作品《祝願香港》

梁藍波:書法、水墨代表中國人身份

同樣保留了中國書法和筆墨味道的,有梁藍波作品《天問》。梁氏在美國任教西方藝術多年,近年回到澳門大學任教。但他本身一直研習中國書畫,他中西並通,寫傳統中國書畫,近年又以數碼多媒體方式呈現中國書畫作品。《天問》靈感來自蘇軾《水調歌頭》,但用數碼生成的方式呈現,只見一個如立體/鏡像的熒幕之中,筆墨不斷變化,十分夢幻。《天問》全長6分鐘,配有音樂,影像又隨音樂變化,時而澎湃,時而詩意恬靜。

「展覽以三個皇帝為題,講到身份認同。中國人怎樣代表中國文化、身份,其實有兩件事是最重要。第一就是書法,第二是水墨畫。我們用傳統的書法和水墨畫去做一個作品,其實對傳統的重複意義不是很大,我在新時代用新的方式去呈現傳統,所以方式是新的,但內容也是傳統的。」他說:「譬如構圖,這是動的書法,水墨會變化,配合音樂,這是數碼時代才可能有的東西。」

跟其他同樣做數碼水墨的藝術家不同,梁藍波今天仍然在畫傳統水墨畫,「書法筆法講究用筆,講水墨畫追求氣韻生動。我仍畫水墨,但數碼這件事我也研究了十幾二十年,做過無數的作品,辦過無數展覽,它們多數是投射在整個房間那麼大的沉浸式體驗,這次因場地所限,作品較小。」他做數碼作品,水墨都先用真墨真筆先畫一次,「現在很多人希望用水墨影像,但很多影像用電腦生成,沒有基礎是不行的。要像水墨,你真的要寫出來,再通過掃描,變成數碼影像再輸入到軟件裡面。」

梁藍波解釋,中國水墨除了筆墨,還有一個重點是宣紙,「水和墨全世界都有,印度人有墨,很多人都有,水也一樣,但宣紙不是很多人有,當然日本和韓國都做宣紙,但他們的宣紙不夠中國做得好,安徽宣的做法是保密的,沒有人知道怎樣做出來,連日本也做不出來。我們用很好的安徽宣做出來,才畫到這樣的水墨效果。水墨效果要先畫出來,書法先寫出來,才能做到這麼特別的水墨影像啊。」

皇帝碑刻‧當代啟迪
梁藍波及其作品《天問》

李泳麒:外國月亮和飛船

李泳麒的作品《曾老的夢》,則脫離了書法、皇帝、碑文等形式,直接觸碰身份這問題。李在香港出生,港大文學院畢業,主修藝術史,後來再到英國深造新聞暨紀實攝影,他現於浸大視覺藝術系任教。十多年前,在英國進修期間曾當義工,探訪當地老人院,社區組織因了解他來自香港,曾安排他採訪一名香港移民曾伯。

曾伯平素喜愛繪畫,他最愛畫的,是自己創作的飛船,希望飛船能把自己帶到外太空,「曾老知道我讀藝術大學,就給我看他畫的飛船草稿,它們看上去好像很天馬行空,或者不太合理,但是你想想一個老人家在睡房裡,每天都在設計飛船,其實這是一種專業。」

但同時,李泳麒在曾伯身上,發現了這是一種非主流藝術(Outsider Art)的氣息,對創作的熱愛,「他很想給人看,說不如送一些草稿給我,我說送就不要了,但可不可以借給我回去把它掃描下來?我掃描了這些草稿,收藏多年。」他一直沒有想到怎處理那些掃描,直至這次展覽才又想起它們,《曾老的夢》結合了曾老的飛船作品,還有一幅李泳麒拍攝北倫敦的月亮照片,寄意「外國月亮是否特別圓這句話,再在裝置上安裝上「Dream」一字的霓虹燈,在油街玻璃窗反射下,相映成趣。

「那些飛船,是帶他去月球的,但他一個人住老人院,不可以到處走,為什麼要設計飛船呢?他想飛走,去另外一個地方,可能是想回家,飛船是很有象徵意義的。」

其他參展藝術家,還有楊玉勤的白瓷裝置《東方回響裝置系列》,她一直以書法創作藝術,這次以手工白瓷,上以蟲漆寫上家人和朋友喜愛的字和詩句,白瓷燒好後掛成裝置,風吹來時互相碰撞,發出美妙聲響,作品結合了光影、律動、聲音。

至於在香港出生,現居英國多年的梁群嬌,展出作品《我愛你》項目,是一件社區參與的互動作品,藝術家邀請大家一同寫上「我愛你」的字句。

  • 皇帝碑刻‧當代啟迪
  • 皇帝碑刻‧當代啟迪
  • 皇帝碑刻‧當代啟迪

曹焯焱篆刻 QR Code

90後藝術家曹焯焱的作品《再見舊香港》,則是以一件集合了刻印、拓本、壽山石、宣紙的當代創作,他以廣東話字,訴說擔心香港正在消失的文化,例如我們熟悉的沙翁、芝麻卷、啫喱糖等。「『我哋點樣留住舊香港文化』呢個話題, 雖然好宏大,但答案好簡單。你每日途經嘅風景,可能都有文化價值。 與其等佢消失先去懷念,倒不如喺尚存時去探索一下,然後介紹畀親朋好友。」全部文字組成一個方形裝置,這是一個大字嗎?不,這是QR Code,利用手機一掃就可以到達藝術家的IG帳戶,讓你看到更多。」

  • 皇帝碑刻‧當代啟迪
  • 皇帝碑刻‧當代啟迪

古早策展人系列:皇帝碑刻‧當代啟迪

展期:即日起至2024年2月18日
地點:北角油街 12 號油街玻璃屋
開放時間:
星期一:2pm-8pm、星期二至日 : 10am-8pm
星期一:10am-2pm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免費入場

撰文、攝影:何兆彬
(部份相片由大會提供)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