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技術、元宇宙、人工智能、沉浸感……一個個名詞不斷出現,在這個年代,藝術家都在講Arts Tech。「藝術.科技」展覽 2.0 系列,顧名思義是講 Arts Tech,分別在尖東海傍的巨型幕牆、中環大館及藝發局位於黃竹坑新址舉辦展覽。首個展覽「見幽覓微」展出策展人兼藝術家吳子昆加上藝術家陳沁昕、馬琼珠和鄭波的多件新作。吳子昆說,展覽其實要講的是一些我們平常沒有看到,不受注意的東西,但藝術家利用維港上兩幅巨型幕牆,將它們呈現,將它們放大了幾百萬倍!

藝術為先

「其實我自己有少少抗拒 Arts Tech 這個字眼。宣傳上叫它做 Arts Tech,相信是讓大家容易理解吧,很直接,一聽就知道甚麼事。」策展人吳子昆:「但對做藝術的人來說,這樣想不是太好,其實應該是藝術家有個想法,發現需要用到某個技術,期間要想辦法解決,或者去學習。它應該是以藝術為先,技術緊隨其後。如果有時太強調 Arts Tech,我自己也會害怕,因為技術放在前面了。」

是次「見幽覓微」展覽的創作,緣起於他得知這次可以利用尖沙咀兩幢商廈的巨型幕牆做創作,就像一個畫家,突然知道有張巨型畫布可供你任意繪畫,自然感到興奮莫名。「近年這些 LED 幕牆在香港越來越多,但大部分都是播放廣告,或者放滿了訊息,若果我們有機會做一個作品,而訊息不是很澎湃的話,那會怎樣呢?」巨型幕牆位於信和集團旗下尖沙咀中心及帝國中心的信和光影藝術幕牆,兩個幕牆處於同一面向,都是向海,兩個幕牆中間被馬路隔開,藝術家可以將它當成一個雙拼作品,也可兩邊獨立處理。「我當它是一個 Montage,畢業的時候我也畫類似這樣的畫。如果這個拿來做一個作品的話,那可以做到一些不同的東西出來,所以就從這個點開始創作。」

海裡閃耀的大樹

展覽名爲「見幽覓微」,這四個優雅恬靜的文字,有甚麼意思?該怎樣去理解?

「我很想去講的是一些我們在生活裡看不到,但它仍然存在的東西;或者是一些很微細,我們平時不留意的事情。譬如說這個海港,香港人都見過它,大家都知道海裡有幾多條海底隧道,但我們從來都沒有在海裡見過它們,但它們仍然是存在的。」展覽中,除了四組錄像作品,還舉辦了一個海上的藝術活動,吳子昆找來 Shane Aspegren 、賴閃芳、李文軒等幾位藝術家,創作了潮汐之旅「臆想的回聲」,在渡輪上以八個喇叭播放預先錄製的旁白及現場聲效。參加者需乘坐渡輪出海,在海上體驗半小時的聲景旅程,聆聽藝術家在不同地點收錄的海上聲音。「我們在這個海港上收錄了聲音,包括在海中心收錄時,會真的錄到港鐵列車走過的聲音。它間接告訴我們,海底是有地鐵列車經過,只不過平常我們沒有機會聽到。同樣,生活中還有很多不同事物,不同的事件也是一樣,它們存在,只是我們平常沒有見到。」

上面談到的「臆想的回聲」由吳子昆構思,他是這次展覽的策展人,也是其中一位參與藝術家。他的作品《故意遺失與意外尋回》,也是源自「看不見但存在」,再延伸到「失去和尋回」(Lost & Found)的想法創作而成,「我的作品是一個動畫,也有這樣的元素。例如有時你走過一幢荒廢了很久的大廈,你其實很想知道它裡面發生了甚麼事。把大廈換成海港,那海底其實是怎樣的?」他的作品是一條動畫短片,描繪海底裡有一顆樹閃閃生光,在黑暗中閃耀着,但無人看見也無人得知,海洋裡還有一些像水母的生物,一直漂浮着,「我創作這個作品,是想起畢業後,把一些物件寄箱回港,但有些箱子寄失了,從此它們沒有再出現在我生命中。我經常都想起這幾箱東西,它們到底去了那裡?其實它是不是在某個貨倉裡,等我去認領呢?還是已經散落了在某地?」

  • 見幽覓微
  • 見幽覓微

吳子昆把「Lost & Found」 的想法引伸下去,他說其實人擁有過的物件,或者失去的物件,數量是很龐大的:「我們把東西扔進垃圾桶,是不是就等於它不見了?其實它一直都存在。對於這些物件,曾經和我們發生過關係的東西,大家是有感情的。我們做了某些事情,可能是一次性棄掉了的東西,它們也永遠存在。我幻想這個海港的海底裡面,其實可以是另外一個比較精神層面的狀態。這是我一個很純粹的想像空間,它像如來佛祖的燈芯一樣,是有生命的。」技術上,他利用一個遊戲引擎去製作短片,只是把裡面的角色和場景換了,製造了一種近如廢墟般的詩意。

傍水而生的兒女

除了自己,還有三位藝術家參與幕牆創作,他們分別是陳沁昕、馬琼珠和鄭波。策展人說,找他們三位,其實想法很直觀:「我沒有太過覺得一定要找做過影片的藝術家來參與。我要用這個空間去講一些東西,哪幾個藝術家會適合呢?我腦海浮現了他們的名字,跟他們討論時,大家都對這項創作感興趣。」

馬琼珠(Ivy Ma)以繪畫聞名,但平常也有創作影片,「她近年一直都在外地不同城市旅居,我覺得這個題目,對於她來說會很特別。如果這件作品放在香港,會有一個怎樣的回應?」吳子昆說,由於幕牆有左右兩邊,類似中西畫都有的雙屏或三屏的做法,可以透過多屏組合去描述時間和故事。二人商討時,Ivy 就決定了用這左右雙屏去創作出《動植物的演説》這件作品。

Ivy曾住在坪州5年,差不多每天都要坐船往返中環,她說:「因為太疲累,在船上的時間,我總在睡覺或發呆。有時候腦袋會浮現日本攝影師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的作品《海景》(Seascapes),他到世界不同的海洋,拍下完美的一半天與一半海。他提到每次看到海洋,就會獲得寧靜和安全感,也像看到歷史上的遠古祖先,因為有水、空氣和光,以至人的生活,就在此地此時發生。」2021 年她離開了坪州,也離開了香港,但她還是喜歡居住在臨海、河邊的城市,「我們都是傍水而生的兒女、陽光下的後裔。」她把巨大的幕牆畫面分割成左右兩邊,左邊拍攝蝸牛時,右邊在拍着小甲蟲;左邊在拍着倉鼠時,右邊在拍着草蜢,仿似兩邊在對話。原來蝸牛來自英國伯明翰,鳥兒來自墨西哥灣,黑白貓來自希臘,水黽來自京都,但不管牠們本來在哪裡,牠們都與我們生活在同一水平線上。

  • 見幽覓微
  • 見幽覓微

作品名稱《動植物的演説》,來自波蘭詩人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的一首詩《I’m Working on the World》。「通過這些錄像,那些遠方的動植物,無關痛癢的小片刻,記載了牠們獨有的詞彙,組成一篇未必振振有詞,但思緒連綿的演説。」

能夠預測到的機械性

陳沁昕(Tap)的作品叫《迷失珍珠》,題材來自採珠業。Tap 說:「香港的珍珠捕撈業可以追溯至公元 963 年五代十國時期,根據《大德南海志》一書所載,香港曾有十三個地點以盛產珍珠貝母為名,包括大埔、後海灣、龍鼓灘、青螺角和荔枝莊等。然而,至 1950 年代末,一度繁榮的珍珠捕撈業在海水質素惡化和海洋污染的情況下日漸息微。」採珠是一段已消失超過七十年的歷史了,年輕一點的港人,也許從來沒有聽過珍珠和香港的關係。

《迷失珍珠》這件作品被形容為「運用連鎖反應機械裝置的概念」,連鎖反應機械裝置到底是甚麼?作品中 Tap 製作了一組組機關,仿如彈珠遊戲一般,他們相撞,產生反應,只是把鋼珠換成了珍珠。策展人解釋:「Ivy 和 Tap 在創作上都不會有一個很強的邏輯。Tap 這件作品的想法,其實有點像 Marble Run(彈珠滾動機關)。Marble Run(彈珠滾動機關)是在 YouTube 上很流行的一種種短片,小朋友很喜歡看,很多人喜歡製作一些賽道,讓波子在上面滾動,大家就一直看着波子滾動,內容非常無聊,但很流行。為甚麼那麼多人喜歡看?就是它有一種你能夠預測到的機械性,一件事情將會發生,而它真的發生了。」吳子昆笑說,他自己也愛看。

  • 見幽覓微
  • 見幽覓微

Tap 製作的短片,故意讓採用的攝影和燈光讓人聯想起 1980 年代的電影美學,拍攝珍珠及其宿主:「牡蠣或扇貝刻畫成在城市中遊走的神秘異生物。在影片尾聲,珍珠滑落污水渠,彰顯藝術家對這些珍寶迭失的哀悼。」珍珠來自維港,珍寶迭失又隱含失去(Lost and Found)的意思,但吳子昆說,事先大家得知主題後,都沒有溝通各自在做甚麼作品,做出來作品似有明顯的關連,看似是默契,其實只是巧合。

海邊的植物

藝術家鄭波一直愛用植物來做創作,這次吳子昆找上他,他就馬上想到,想要以生長在海邊的植物來做創作,創作了《溁》這件作品。溁這個字本有水流迴旋、水泉的意思。《溁》源於鄭波對自然的靜謐觀察,寄望重新發現人與植物在地球上的緊密聯繫。鄭波現居南大嶼山漁村,他期望透過作品,讓漁村生意盎然的植物,獲得睽違已久的關注。

吳子昆:「鄭波平常住在深山。他過去的作品裡都有人的出現,但這次不一樣,他拍的也不是甚麼神奇的植物,只是一些很普通的花,把它們放在一個很巨大的畫面裡,看它們是否會有不同的呈現?觀眾會想,這朵花我好像在公園裏也看過。」

  • 見幽覓微
  • 見幽覓微

除了四件幕牆作品和海上的「臆想的回聲」活動,展覽還找來專門繪畫海魚的曾慶靈,舉辦「香港海魚繪畫」工作坊。「他很喜歡釣魚,釣魚後把魚畫下來,剛出版了一本繪畫海魚的畫集。我覺得這個很有趣,就找他辦工作坊。觀眾只要在現場畫一尾魚,經掃描後就會變成數碼 3D 魚,在魚缸遊曳。我們也在工作坊期間介紹這些魚是在香港哪裏出沒。捕魚業曾是香港很重要的行業,而香港也有很多魚類,只是如今變少了。」

據吳子昆說,近十年各間院校都有提供很多 Arts Tech 相關科目,很多年輕人都掌握了相關技術,要以此為生並不困難,「商業層面,其實有很多機會,很有發展,但真的用來做藝術創作的會比較難。技術上香港發展得不錯,很多院校都有科目,但藝術創作方面,願付錢支持的還是比較少,這方面還需要長遠發展。」

「見幽覓微」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 11 月12 日
地點:尖沙咀中心及帝國中心的信和光影藝術幕牆

撰文:何兆彬
相片由香港藝術發展局提供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