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看到一張蠻大的像獎狀的彩券,那印刷精美錢鈔一樣的圖像夾雜著證書一般英文正體大階的字款和極具吸引力的一個大印壐用紅印泥蓋上「中華民國玉壐」,簽發人物正是中國當時候仼內閣總理胡惟德(1926年正式上任為中華民國內閣總理),右方下則有一紅印上書「中華民國駐法蘭西授命全權公使印」左方簽名人是當時中國財長(Minister of Finance )熊希齡,熊希齡因提議每月墊款六百萬鎊,另銀困不亢,未幾被迫辭職,後由趙秉鈞兼署財長。雙方更署有英文簽名。

這張那麼重要的文件正是1913年(民二年)中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成立北洋政府在「武昌」起義後,於1911年而舉辦的「善後借款」發行的「黃金融資債券」。
在未提及此債券對1913年後,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警政、法律、文藝、教育、社會、在歷史之遺痕下,有莫大的深遠影響起參詳的作用。那並不可與一般「廢鈔」相提並論…
其歷史背景及當時情況可略述如下:
民初,中國財政十分混亂及緊絀,時局尚未穩定,軍閥勢力抬頭,但凡改朝換代,一個新的政府成立,當然需要大量的金錢,尤以民國政府連爭內戰滿清政府時的金本單位及銀元貨幣政策,均被動盪、政、戰起伏的史事所衝激,一一被借故改革,籌借軍費銀両,基本上也是為了固定政權和社會穩定,於是軍餉重修市面、民居及戰爭時一切的破壞及虛耗。
另加上對列強之賠償,於是首要議決的大前提便是「大借款」(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仼臨時大總統,仼胡惟德及熊希齡各別為駐外國全權公使和中國財長等職位:
1911年-
辛亥革命,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政府建立民國,就仼臨時大總統,後1912年遜位於袁世凱……
1912年3月-
袁世凱在北京就仼臨時大總統並成立北洋政府…
1913年3月-
國民黨伐袁、宋教仁,袁被暗殺削弱了反對黨之實力…
1913年-
二次革命爆發,孫中山,黃興策劃得到江西省督軍張鳳翽,和各地督辦響應,勃發討袁…但中央及河北(直隸)省着等軍權全在袁勢力範圍之下,後政府軍察覺聯合各督辦反抗把革命軍打敗…
1913年-
未代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結束了中國皇帝「滿清末帝」遜位後(1911年)在故宮後生活最末的一段時間…

債券對經濟金融之影響:
「債券」一般的定義為籌集資金在約定時間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息,並在到期前時償還本金的一種證券。「袁」籌集發動鎮壓國民黨反革命內戰經費(1913年4月10日)海軍動用(320萬鎊)。
趙秉鈞為外交公使、外長陸徵祥、財長周學熙,以「善後」為各興五銀行團簽訂中國政府善後借款合同21款(時美國威爾遜銀行已退出「大借款」與中國,由六銀團減為五銀團),外財團主要是由英、美、法、德、俄、日組成。
周學熙任財長時,因上任財長熊希齡墊款問題,匯豐銀團壟斷了貸款比數,英公使劉玉麟和英國克利斯浦公可借款一千萬鎊,更又用中國鹽稅(此鹽稅方案及機構直至2016年始全面取清及改革)及庚子賠款作為擔保。
再細看此債券,上面印有「1913年黃金重組融資債券」,年息五厘、共銀£ 25,000,000鎊,此以每張£ 20價目購買券編號(544656)當時並擬定(1913至1960年)全數本利歸還,有效期長達47年,此券更列有等值之馬克(Morks 511,250,000,法朗 631,250,000,盧布 236,750,000或日圓 244,900,000)。

銀團借巴爾干半島戰事利息由5厘加至5.5厘。其實所借與中國的2,500萬鎊,扣除利息和折實1,270萬鎊,實得820萬鎊,以47年期應付利息共逾4,289萬鎊(£ 42,893,597)加本利和共付逾6,789萬鎊(£ 67,893,597),數目相當之龐大(還沒計以後通脹)。
「年期」即「時間」往往是產生問題變化的主因,此「黃金債券」在1913年訂立,年期長達60年至1960年。從1913年至1939年,中國政府已支付了大量的利息於列強,但又需墊支,另外貸款是肯定年期太長,帶來了預計不必要之麻煩,數目已經越算越不清。從30年代尾已蘊讓二次大戰(1941-1945年),中國在1939年開始已停止對這筆款項債券支付任何款項。
本來在國與國之間,往往有經濟上要龐大經費需要去支撐國內的運作,政府便互惠信用的保証下發行信用債券,一般用開發天然資源,衍生大型基建工程,用貨品、關稅、協定金融、貿易、房地產及其他以確保國民總生產率上升刺激長期穩定回報效應,所以國力之信用及實態是擔保之後盾。
近代債券發行的基礎:
如近代美國因金融風暴,曾三次發行印鈔,因市場銀根流通空缺(QE. 1,2,3)次發鈔,每次以7,000億美元為數量印製。美國為了這三次發鈔,並相應地向中國出售債券,以確保美元實力及墊資金本單位以穩固流通貨幣和國際上金融保證貿易平衡之長遠狀況。
其實以現今經濟政策來看,有互惠互利和各自牽制之情況下, 你情我願協同一約長遠投資,你有需我有要達成一個現代「債券」協同之舉。
在中國方面來看,近年因開放政策經濟速升,為了平衝國內金融過熱及對外尤以西方美國經貿本來已經強勁,出入口關貿吞吐量實際有加速升格之必要,中美國際建交良好之情況下,中國對美國這世界經濟數一數二之大國實力看好,國民總生產之動力強勁,大型版塊,天然資源和科技之進展,據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無可厚非在遲早也需把人民幣(RMB)打通天下「匯通天下」如美元是國際流通貨幣(早在「平遙古城」中國貨幣亦已有「天下通」之例),現令人民幣(RMB)能與國際貨幣一籃子對換流通,那是金融在「自由貿易港」倡議政策下來了第二次之「大躍進」機會。
在促進經貿協訂和出入口貨品貿易額增長下,中國得以對美之信用保證,購入了數千億美國之投資債券,又對美產品科技之投資加大了碼數十年計劃,中國民航用飛機數量所需激增,於是美波音747,746等大型機種也有長期訂單投資保證…
香港大型基建投資的工程也不可不慎思其軍期之長短。港、珠、澳大橋,遇有工程之影響,大亞灣及大嶼山之發展遇到了兩地政府政策之條例之阻礙,「一地兩檢」遇到了政治和民調。國土安全之互解不足,機場第三跑道用自我融資解決,將未經營運作之效應回報作了信用保證之平衡,但對生態環境始終沒有落實圓滿交代。在文化、交通方面最差的在發展期沒有準確的統計預算項目所需,如沙中線、文化中心,和中區十八古建築群,皆因沒有重視和預料對文化之影響和認知性不足,皆需「補貼」重新融資撥款,構成了項目龐大買面和損失…與「時間」差落有莫大關係。
呂孝達博士
香港總顧問(非官首)國際文化大使
郵錢鑑証家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在〈【The Culturist 詠物誌】牽扯中國百年的2,500萬鎊債券(上)〉中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