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彩 不只是工藝,更是補充香港歷史發展横切面的史料,卻是一門低調及被人遺忘的界別。」—— 香港陶瓷研究會創會會長兼廣彩/港彩研究計劃統籌嚴惠蕙

景德鎮有「瓷都」雅譽、廣州以廣彩技藝聞名,知否香港都有揚威海外的港彩藝術?二十世紀是香港彩瓷的黃金歲月,當時香港出產並外銷大量瓷器產品,更獨特展現香港東西匯融的多元文化。香港文化博物館展覽「港彩流金:二十世紀香港彩瓷」挑選了200多組由本地畫師繪畫同瓷廠生產的彩瓷,附有珍貴舊照片、文獻、設計手稿、彩料與工具等展品,向觀眾介紹港彩發展歷程、特色與成就。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 (歷史)#林國輝 介紹說,港彩畫作盡顯東西文化交匯的特色,既呈現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世界,也見到東方畫師如何用自己角度演繹西方內涵,故港彩是東西美學共冶一爐的文化平台。

港彩師傅口述史 生活藝術砌圖

香港陶瓷研究會在過去三年特別替一班港彩師傅及瓷廠東主做了詳盡的口述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史料。林國輝強調,展覽不只是一味懷緬,研究團隊還採訪了不同年代的港彩師傅(在世最老的一位已經105歲),透過研究彩瓷,呈現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與現代化的議題。

其實,廣彩早於清代中期已出現。自十七世紀以來,中國陶瓷早已得到歐洲貴族階層的青睞,並融入日常生活中。香港早期的彩瓷,無論工具、窯爐和花式都深受廣彩影響,慢慢融合成文化多元的專屬地方藝術。是次展覽的展品造型非常豐富,有餐具、家具、裝飾、甚至大型浮雕屏風,各自展現不同紋飾、畫功與歷史。為了全面展現港彩製作過程,展品還包括顏料、畫筆和師傅們自製的枕箱等畫具,難得一見。

彩瓷師傅以口試色 揾命搏

當代繪瓷藝術家廖綺玲表示,港彩最講究的步驟是磨色粉,最貴重的西紅色粉甚至要用真金研磨出來,「師傅會把色粉研磨成的彩料放在口中測試是否已夠幼滑,那些色粉含鉛量高,有些更有山埃成分,所以師傅們真是揾命搏。」

粵東磁廠是香港難得仍在營運並不斷現代化的磁廠,磁廠老闆曹志雄憶述六、七十年代是港彩的高峰期,不少師傅由北南移香港定居,之後因餐具瓷器含鉛量超標而遭美國禁止入口,影響港彩發展,但很快厚彩應運而生,又令港彩再次興旺,並掀起一股仿古、造舊的風潮。可惜繪製瓷器現今已是瀕臨失傳的工藝,粵東磁廠的港彩師傅亦由全盛時期的300人,大降至只有四位,粵東磁廠迄今仍保持着廣彩構圖緊密、色彩亮麗的特色,近年更有一班年輕人落力把工藝推廣。

撰文、攝影:鄭天儀 (部分圖片由文化博物館提供)

「港彩流金:二十世紀香港彩瓷」 (Golden Splendours: 20th-Century Painted Porcelains of Hong Kong) 日期:即日至 3月18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一樓專題展覽館(沙田文林路一號) 展覽詳情:www.heritagemuseum.gov.hk/…/exhibi…/current_exhibitions.html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