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場有迷你版太和殿:策展人利用層層疊疊的藍色竹製瓦片勾勒太和殿輪廓,再以紅、黃、綠三色絲帶構建殿內樑柱。

紫禁城由明成祖朱棣在1406年下令營建,1420年落成。至1912年清朝溥儀退位為止,共見證了明清兩代共24位皇帝掌政的興衰。紫禁城近六百年來屹立於北京的中軸線上,不單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也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精湛工藝與建築智慧。

籌備一年 重現太和殿氣派

是次展題為「#穿越紫禁城—— #建築營造」,由康文署聯同80後年輕建築師、客席策展人#蕭國健 (Stanley)一同策展。

Stanley憶述,為籌備展覽,策展團隊一起赴京考察,有機會欣賞到紫禁城的建築模型、斗拱模型、垂脊裝飾等展品,並了解到故宮人員日常保育古建築的工作,於是開始構思這個以紫禁城建築工藝為主題的展覽。

策展人對其中一件展品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長春宮建築燙樣(複製品)。「燙樣」是工匠用來表達設計意念的建築模型,由紙張、木料和秫秸(植物名稱)等材料用水膠黏合而成,製作過程需要用到一種特製的小型烙鐵將建築小樣熨燙成型,燙樣因而得名。

甫踏進展廳,首先吸引觀眾眼球的,是眼前的前三殿區建築模型。Stanley說,模型的高度乃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的真實高度比例而設計。

紫禁城是明清兩朝24位皇帝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見證時代變遷。是次展覽介紹紫禁城的由來、規劃和建築特色,並展現紫禁城的建築智慧。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規格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皇帝舉行典禮和行使權力的場所。為營造太和殿的莊嚴氣派,策展團隊構思出以層層疊疊的藍色竹製瓦片勾勒出太和殿輪廓,再以紅、黃、綠三色絲帶構建殿內樑柱。為了向觀眾呈現位於太和殿正中、皇帝寶座正上方的藻井,他們以線條為媒介,堆砌出天圓地方中八角的藻井。各項細節都突顯策展團隊的心思。

太和殿上方天花正中有一個天圓地方中八角的華麗裝飾,稱為「藻井」。策展人以線條為媒介,把藻井的結構展示出來,達到金碧輝煌、如傘如蓋的效果。

康文署一級助理館長劉綺芳(Karen)介紹,展覽從紫禁城的規劃佈局開始,重點介紹紫禁城內最宏偉、最輝煌的建築物 ── 太和殿,再解構紫禁城「四作」,以及本港中式建築物的風格和特色。

美觀而實用

走出「太和殿」,繼續導賞紫禁城的「四作」。首先迎來的是彩畫作,彩畫作除了美觀,原來亦有防潮及防腐等作用。是次展出的和璽彩畫(複製品)為最高等級,只會用在太和殿等重要場地。同場亦有展出繪畫彩畫的工序、顏料及工具等,讓觀眾了解華麗彩畫的誕生過程。

彩畫除了美觀,原來亦有防潮及防腐等作用。是次展出繪畫彩畫的工序、顏料及工具等,讓觀眾了解彩畫的誕生過程。
是次展覽拆解紫禁城修繕技藝,工具當然不可少。

Karen表示,要令彩畫顏色持久,原來不能缺少油作!地仗工藝是油作的其中一種體現,作用是保護建築物。尤其紫禁城為木造建築群,地杖的防裂及防蛀作用便大派用場。而地杖更為建築油飾和彩畫的底層,令它們更耐用和保持最佳狀態。展覽展出麻布地仗的柱子,用以展示各項打造地仗的工序。而地仗多為天然材料所製造,包括灰油,白麵粉,石灰水及豬血等。

在屋脊的垂脊裝飾是瓦作的其中一種。紫禁城建築物的屋頂垂脊大多有脊獸與垂獸作為裝飾,它們與脊瓦連在一起,保護著屋頂兩面瓦片的交匯處,防止滲漏。今次展覽亦展出了十二件太和殿垂脊裝飾,包括仙人騎鳳、十隻走獸及垂獸。

紫禁城建築物的屋頂垂脊的走獸從一個到九個不等,數量多為單數,惟獨太和殿垂脊上有十隻走獸在屋頂「當值」,是所有宮殿中數量最多、呎吋最大、規格最高。多出來的第十隻走獸,叫「行什」,揹着翅膀,手拿寶杵的它,被視為防雷的象徵(作為木結構建築群,當時的人最怕宮殿被雷電擊中而起火),大家可以在展場一睹「行什」的面貌。

木作的展品有窗和斗拱兩類。Karen說,展出的三交六椀菱花窗寓意「天地相交而生萬物」,象徵皇帝的正統政權延綿不絕。貴為最高級別的木窗,當然也只會用於太和殿等重要宮殿中。斗拱作為樑柱和屋檐間的支撐,既有防震作用,添上彩繪也能成為美觀的裝飾。是次展出的斗拱模型雖然沒有上色,但依然充滿氣派,而且能讓觀眾清楚地了解斗拱的結構。

紫禁城內的窗呈現完美的雕刻鑲嵌技藝,級別最高的窗為三交六椀菱花窗,只用於太和殿等重要宮殿建築。
斗拱是樑柱和屋檐之間的支撐,也有防震作用,此為複製的清代單翹單昂五踩平身科斗拱模型,觀眾可嘗試將它拆開再重組,了解斗拱的構造。

到了展覽的最後部份,這裡介紹了香港的屏山鄧氏宗祠、大夫第及景賢里的中式建築元素。Stanley表示,希望觀眾看完展覽,不只覺得紫禁城的建築「好美」或「好厲害」,還想讓觀眾認識到香港也有不少饒富特色的中式歷史建築物,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築理念,並因地制宜、融匯中西,為建築物賦予獨特的風格。

「穿越紫禁城 —— 建築營造 」

日期:即日至4月7日

地點:香港文物探知館(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內)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三、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免費入場

網址:https://www.amo.gov.hk/b5/whatsnew_20190108.php

撰文:熊天賜、鄭天儀  攝影:鄭天儀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