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身體的暴力,日常生活存在的結構暴力更令人無語癱瘓。」—— 策展人Susanne Pfeffer

大館最近的展覽題材愈趨多元,「表演社會 ——  #性別的暴力 」是其中之一。乍看展題會以為展品全關於家暴、性侵和危險性行為, #文化者 逛完一圈發現跟想像中聚焦在肢體上的暴力不太一樣。參展藝術家們所探討的範圍十分廣闊,從性別結構性上的不平等,以至消費主義和科技對性別的影響等議題都有包括在內。

展覽由法蘭克福現代美術館館長Susanne Pfeffer策劃,聯同十一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以動畫、陶瓷、畫、相片及裝置形式作為表達媒介,視野不單侷限於華人社會,而是擴大至世界層面。


何謂「貞潔」? 暗藏暴力的道德束縛

是次展覽的短片讓我印象深刻。《乳房》描述一個英國農莊家庭中,一位樣貌標緻的小女孩。以陰暗場境,密集式的擠牛奶近鏡和愈發逼近的機器聲,營造出不安感。藝術家Marianna Simnett以牛的乳頭借喻女性,諷刺社會常施加在女性身上的處女情結和貞潔枷鎖。例如片中以專家口吻扮演「講師」的男人,不斷解釋自己有多了解每個「牛乳頭」的特性,並花多少努力令「它們」避免感染「乳頭炎」。套用社會上衛道之士的說法,想避免「感染惡疾」,唯有保持貞潔、行為節制、循規蹈矩。乳牛也唯有繼續被機械式地控制行動。假若一個牛乳頭「被污染」而得了「乳頭炎」,就需要與其他「乳頭」隔離,從而區分出「健康的乳頭」。短片最後,小女孩把心一橫「以暴易暴」,揮刀割掉自己的鼻子,暗示終於擺脫暴力的控制,逃離貞潔枷鎖和性別角色定型的束縛。

沒有言喻的暴力 更讓人感傷

中國藝術家馬秋莎共有兩份作品展出,同樣與性別角色議題有關。《定是美人》呈現的,是身穿睡衣的馬秋莎本人平躺於鏡頭前。身旁全是各種顏色大小的瓶瓶罐罐,大部分為知名高級品牌的化妝品。影片開始不久,只見馬秋莎開始動手掏挖,乳液、眼霜、卸妝液等產品被不徐不疾地送到她腹中。全片沒有對白和背景音樂,放大了她吞食化妝品時發出的聲音,配合畫面更覺詭異。透過吞食平常用作美容的化妝品,馬秋莎對社會推崇的女性審美標準和奢侈的消費主義進行無言反擊。

《從平淵里4號到天橋北里4號》全片均為馬秋莎個人自白,帶出成長各階段面對的壓力和自省。從出生時所面對的結構暴力 (來自傳統家庭的父母重男輕女) 、上畫畫班時期所面對的家庭暴力 (母親的體罰和高壓管教) 而曾對藝術產生厭惡、後期到美國攻讀碩士時,因為父母頻撲籌錢反而令她反思一路而來自己與父母的關係… 語畢,馬秋莎從咀裡拿出一塊刀片。看著被割傷的口腔,一切糾結多年卻無法宣之於口的情感瞬間泛濫。父母跟子女間學習如何跟對方相處、互相了解、原諒甚至放下過去有意無意造成的傷疤,大概是這世代集體的功課吧。

表演社會:性別的暴力

展覽日期:即日至4月28日

展覽時間:11am-7pm(逢星期五開放至9pm)

展覽地點:香港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 賽馬會藝方1樓及3樓

免費入場

*部分展品只限十八歲或以上人士入內参觀

撰文、攝影:熊天賜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