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d Mitchell-Innes & Nash, New York
紐約藝術家Eddie Martinez(艾迪•馬丁內斯)繼去年在東京辦展,今年再度和貝浩登畫廊(Perrotin)合作,首度於香港展出共13幅畫作、15幅紙本和5款雕塑作品。 Eddie是一位寡言的藝術家,但從他帶勁的揮筆、天馬行空的線條和隨性的材料運用,可見作品已代替他表達了對生活的種種感受。
落線潑墨 任性飛濺
於1977年出生的Eddie從小便對藝術有着濃厚的興趣。稱呼他為「天生的藝術家」並不為過,雖然曾在波士頓的藝術學院讀書,但他其實只在那待了短暫的時間,可說他是個自學成才的藝術家。

攝影:Charlie Rubin 圖片提供:貝浩登
Eddie在2005年首次舉辦個展,初期的他繪畫多以具象風格為主,其中一幅最着名的作品是2010年的《The Feast》。他曾在以往的訪問提及過自己在2010年左右希望在藝術裏尋找更多可能性。及至2013年可說是Eddie的轉捩點,當時他稍休一段短時間後,繪畫風格轉以具象及抽象雙軌並行,作品多由對比強烈的色塊和天馬行空的孤度及線條組成,而同年更開始了雕塑創作。很多觀眾都好奇他的作品是否存在特定的故事背景或意涵,Eddie曾在以往的訪問裏說過自己跟其他藝術家的分別,是作品不太會涉及強烈的社會意義,他希望強調的是創作時的速度與隨性、追求自然和無添加的感覺。因此,觀眾可以在作品裏感受Eddie揮筆的爽勁,亦會發現充滿童趣的線條和符號。而Eddie亦會在作品完成後才會為它們起名,作風隨性的他旨在反映生活瑣碎片段。

Eddie另一個與別的藝術家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會視紙本為畫作的試驗版本,而是創作的基礎和主軸。所以有不少作品都是由紙本出發,以絲網方式放大並印在畫布上,這次展覽亦有展出他的紙本作品。

spray paint on canvas,182.9 x 274.3 cm, 72 x 108 in
就地取材 作品反映生活
把作品放大印在畫布後,他亦喜歡在畫布上再揉合不同媒介,以營造富層次感的拼貼畫。除了使用油彩和噴漆,他甚至會把樹葉、圖釘和嬰兒濕紙巾等日常用品運用在作品上。那Eddie是如何決定放置哪一種物品在作品上呢?他說:「完全隨意的。例如我選擇在某些作品上運用嬰兒濕紙巾進行拼貼畫,其實不是故意這樣做的,只是工作室地上碰巧有嬰兒濕紙巾,便嘗試把它放在畫上。」例如是次展覽展出的《Slow Yield》及《Japanese Death Poems》,就是運用了嬰兒濕紙巾創作的作品。其實嬰兒濕紙巾是藝術工作室常見的物資,讓藝術家能用來抹掉油漆。透過觀賞這些拼貼作品,觀眾可以感受作品背後、Eddie隨性自在的創作日常。

baby wipe,pushpins,string on canvas,182.9 x 274.3 cm,72 x 108 in
Eddie的雕塑作品主要是把現成物合成再鑄造成銅件,而線條和構圖上亦承接畫作般混合具象與抽象的風格,予人天馬行空的感覺。這次展覽亦有展出他的雕塑作品,例如《Dancer》和《Dog》就是十分有趣和生動的作品。

他亦曾透露製作雕塑所使用的現成物是從各處蒐集而來的。例如展覽裏,置於接待處桌上的2016年作品《Untitled》就是以捕蝦器改造而成的作品,材料則是Eddie 2013年到美國長島時於沙灘蒐集而來的。問Eddie如何構思不同材質的物料影響作品質感的方式,他的回答很有意思:「其實我從來沒構思過,也輪不到我構思。因為每種材料都有自己的效果,最後作品呈現的質感也就是那些材料替我決定的。」

enamel and sharpie on canvas,190.5 x 243.8 cm,75 x 96 in
EDDIE MARTINEZ 艾迪•馬丁內斯《EMHK19》
日期:即日至6月29日
地址:貝浩登畫廊 (香港中環干諾道中50號17樓)
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 (11am – 7pm)
撰文、攝影:熊天賜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